【旁观娱乐】我们的密码
“雪姨体”、“元芳体”已经泛滥了,滥到让三表哥在微博上说,谁再在回复里用“元芳体”,就拉黑谁,但它也一定转瞬即逝,我们的共鸣,只是转瞬即逝的碎片,不如在它短暂的荣光里,会心一笑。
很老的段子了:某次战争中,指挥部和战地之间用电话联系,每每被敌方窃听,致使信息泄露,状况变得被动,后来,首长偶然听到两位潮汕籍战士对话,完全听不懂,于是下令将所有话务员都换为潮汕籍,让他们用家乡话沟通,从此再没出现信息外泄的状况。流传中,还出现过温州话版、湘乡话版。总之,一个语言体系里最寻常的话语,脱离了那个环境,就成了密码。
“咆哮体”、“淘宝体”、“杜甫很忙”、“雪姨体”、“元芳体”等等网络话语,也是我们时代的密码,当时当地并无不寻常,离开那个时间地点及人群共识,就成了密语。
使之成为密码的,首先是时间元素,要想解密,一定要亲身经历那个时代,要置身于某个有延续性的时间线上。比如,看马景涛和王琳在琼瑶剧中的演出,至少要大约知道琼瑶剧的气氛,才会了解“咆哮体”、“雪姨体”是什么;要读过以前的课本或书籍,才知道杜甫画像的气质特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成为恶搞的对象——木心管这叫“无情”,给蒙娜丽莎画胡子,让石像大卫弹电吉他,统统是“无情”,但不管怎样,这种颠覆、嘲弄、戏谑,一定得有个文化延续的线路在背后,骤然降临地球的外星人,即便做足功课,也一定不知道这背后的微妙在哪里。
“元芳体”也一样。就算没看过张子健和梁冠华主演的《神探狄仁杰》,起码也得知道李元芳和狄仁杰的身份来历,看过截图或片段,而且,还能够体会“元芳,你怎么看”里的郑重其事、那种领导和下属之间有距离有等级的亲密,才会知道它适用于何处,明白它的戏谑和自嘲。评论人认为,“元芳体”是网友在追求“民意的共鸣”,但只有身在同一个时间段、同一个地点,这种共鸣才有可能。
对,时间之外,还有地理元素。我的家乡有个段子,说的是邮递员送信到某人家,敲门,家里没人,只有一只光会说“谁”的鹦鹉,“谁?”“邮递员。”“谁?”“邮递员。”如此这般好几次,邮递员晕倒在了门口,碰巧有人归来,诧异地问:“谁?”鹦鹉在屋内答:“邮递员。”这个段子流传很广,到朋友家敲门,我们都在门外自称“邮递员”,但它一定要用方言说来才有趣。后来我移居外地,种种不适应,最强烈的就是这种段子再也没人能够接茬。我们这里还有个傻子,常在学校门口候着,等女生放学出来,悄悄跟人身后,突然用力拍女孩屁股,丑的不拍,漂亮的才拍,被傻子拍屁股,荣耀不亚于当选了香港小姐。但离了这个地点,这就是冒犯。
所以,后来读到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并不觉得它深奥晦涩,里面的爱尔兰方言、拉丁语,其实就是我们的潮汕话、温州话,里面的“布加布出航”、“试图一显身手”、“舍命一睹那不勒斯”,不过就是当时的“雪姨体”、“元芳体”,把威士忌当作长生不老药,也不过是当时爱尔兰半信半疑的风俗,大致等于我们今天的各种健康主张。离了所依存的时间地点,它便统统成了密码。
羽戈说,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这沦陷,不只意味着大拆大建,旧日家园转眼就变成血海滔滔,而且在离乱之中,让随身携带的密码全都失效,全都没有用武之地,我们必须接受新的密码,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密码长城。
是啊,“雪姨体”、“元芳体”已经泛滥了,滥到让三表哥在微博上说,谁再在回复里用“元芳体”,就拉黑谁,但它也一定转瞬即逝,我们的共鸣,只是转瞬即逝的碎片,不如在它短暂的荣光里,会心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