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太青竹简国学计划】两种逍遥及其现代启示

郭象和庄子的理论可以弥补柏林式现代理论的不足。“尽人事听天命”,一个人不努力是不对的。现实不如意,又改变不了,怎么办?庄子主张,通过“心斋”“坐忘”去领略游乎四海之外、无极之野的精神境界。郭象主张,满足于自己本性中所有的东西,自足,就可以逍遥。

打通国学传承之脉,实现根与叶的对话。 

郭象出名是因《庄子注》,这个注释创造了他自己的逍遥理论。这就有了两种逍遥。

庄子:“命”与逍遥

先讲庄子的逍遥。为什么要逍遥?因为现实中无法逍遥。庄子的感受是:人生下来是不自由的。他说,我们“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每天不知忙什么。有人非常希望能一天背下来唐诗三百首,就是背不下来。人有欲望,但未必能实现,这是不幸。

庄子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有命。

中国传统认为,命好不好,取决于父母祖先是否积了德。佛教传过来后变了,命好不好不取决于父母祖先,而是取决于自己前世的修行。如果前世造的善业很多,这一世可能就当教授。如果我前世修行不好,也许就变成猫狗,甚至下地狱。

庄子讲的“命”完全不是这样。他说是没办法改变的境遇。甚至是不是真的命也不重要,你可以把它当做命,要“安之若命”。这个命不值得悲伤,就像白天黑夜变化一样,自然而然。因为有“命”,所以庄子强调要逍遥。逍遥游的形象代表是鲲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rd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