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挑战
中国只用了短短三十多年,就从财产和收入分配还相对均等的状态,一下子跳跃而成贫富差距和收入差距都最大的世界主要国家。由于资源分配不公而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和机会不公,现在已既是严重的经济问题,也是具有杀伤力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责任编辑:戴志勇 实习生 张庄
现在分歧的实质是市场的产权基础,其中主要是城市的国企问题和农村的土地问题。
国企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是为了竞争和留住人才。中下层管理人员薪酬基本市场化了,但顶层领导薪酬受控,形成上下薪酬趋同乃至倒挂的奇怪格局。国企主要领导既要搞好企业,又要顾及乌纱帽,行为很难不扭曲。
中国社会存在的最大和最广泛的不公平,是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国家的财政资源、基础设施资源、医疗资源、福利资源对城市户籍居民严重倾斜,农村居民即便可以进城或到沿海发达地区打工,仍然不能享受当地户籍居民的同等公平待遇。
当权力和财富分配的天平倾斜后,那些原本总是稀缺的社会一般资源供给的分配关系也紧张化了,优势方总能近水楼台先得月。
三十多年来,改革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口号。近段时间以来,加快或深化改革已经不仅成了民间和媒体,而且也是一些高层领导的呼吁。当然,改革在官方在民间乃至在不同的人那里其实各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今天的问题与其说要不要改革,不如说是改什么,怎么改。
放大一些说,现在几乎全世界都在谈改革。但对改革的理解人们则相当不同,这是许多已经陷入困境的国家变革起来也阻力重重的原因。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中国的难处究竟在哪里,如何破局,是对当代中国人的挑战。胡子眉毛一把抓,不能破解复杂系统。故下面区分领域和问题,聚焦主要矛盾,剖析分歧与共识,从而探寻改革的空间和通道。
中国改革是从经济体制起步的,1984年中央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和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经济体制改革两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大体上结束了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在方向上的摇摆和分歧。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现在经济领域的争论,一种是属于方法和策略上的,这属于见仁见智,各国都有,永远存在。一种是实质性的分歧。也有两类情况,一类主要不是经济问题,是更基本的问题,只能到相应领域才能真正厘清。二是关于经济改革本身的取向,原本似乎方向一致,现在变成矛盾的焦点。
细究下去,原先的一致,是从计划经济走出来的市场导向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当时很突破很振奋人心的口号。虽然也许人们的心思从开头就有差异和不同,但在相当一个时期中,这是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旗帜。
今天,各种产品的价格基本市场化了,剩下少量的能源公用事业的价格要继续改革也没有分歧,只是如何平衡通货膨胀的压力,平衡城镇居民对这类产品和服务价格调整的抵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要不要或敢不敢改革的问题。
甚至,生产要素的价格市场化,金融市场进一步自由化,在方向上也没有大的分歧,只是如何兼顾国内经济和国际市场的风云变幻,如何权衡搞活金融与防范风险的关系,从而审时度势,精准决策的问题。
现在争论最多的,浮在表面的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边界问题,分歧的实质则是市场的产权基础,其中主要是城市的国企问题和农村的土地问题。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和边界是全球性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入门教科书都会说明,现代经济是政府与市场的混合经济。这在统计意义上也是正确的:现代西方国家由政府支配的收入大体占一个国家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左右。政府的份额和作用是大一些还是小一些,各国均不相同,各有利弊优劣,难以分出高下。
如北欧国家政府份额很大,但政府为人民做的事也多,收支平衡,情况尚好。美国政府的份额小些,但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