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与中国共度一甲子
即使暴风骤雨的文革期间,袁隆平也和助手开启了国内对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洒脱通透、敢说敢做的黄永玉,则在政治运动中进行“动物短句”系列的创作……越过改革开放30年的时间节点,这些满怀赤子之心的行动者们,依然在路上。
责任编辑:杨继斌
即使暴风骤雨的文革期间,袁隆平也和助手开启了国内对于水稻雄性不育的研究;洒脱通透、敢说敢做的黄永玉,则在政治运动中进行“动物短句”系列的创作……
1965年山雨欲来
时光回溯至近半个世纪前的那个夏天,22岁的龙永图刚刚大学毕业。这个意气风发的外语系青年即将奔赴人生征途的下一站——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在那里,他与“经济”首度产生交集。
千里之外的北京,43岁的吴良镛正在清华大学建筑系忙碌着。自1950年接到梁思成、林徽因来信得知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而毅然回国执教起,他便开始为“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而殚精竭虑。清华大学建筑系亦逐渐成为在全国最有影响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在法律虚无主义影响下的民法典,只能是一部零零碎碎民事政策汇编”,彼时,法律学者江平则正在关注着第二次民法草案制定工作。制定一部百分之百符合中国“实际”的民法典,成为那个既“反帝”又“反修”年代法律学者们的努力方向。
那是1965年,北京的大型集会还在高声呼吁让美帝从世界各地“滚出去”。国内经济建设的重点转移到了“三线建设”上,中央工作会议下发的纲要中提出“积极建设三线战略后方,防备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
水稻开花的季节里,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刘之耘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