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样上班就对了(8)

眼下的中国应该是矫枉必先过正的时期,从什么都没有,变成什么都想有,至少别人有的我都得有。由这种泛滥的欲望引发的烦恼实在很难让人同情,甚至令人生厌,就像讨厌那些纷纷登上富人榜还在说房价不高的房产开发商一样。

想要的太多

听一位刚结婚的上海男士说,如今身边好多适婚年龄的情侣之所以还未结婚,主要原因是婚房尚未解决。以目前北京、上海的房价,绝大多数30岁以下的情侣若想完全自食其力地付完首付,再支付每月按揭,就算勒紧裤带每天喝西北风过活,也不一定付得起。而看上去似乎大多数中国人又不愿意在租来的房子里成婚,于是就愁坏了一批人。对适婚女士来说,如果喜欢的人没有婚房,而有婚房的自己又不喜欢,那么是该嫁给喜欢的人还是喜欢的房子呢?

大概是被上两代人的贫穷经历吓怕了,这一代中国年轻人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自己食宿无忧,具体物化为:小两口有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除了每月付的按揭外,还能有供家庭吃喝玩乐的余款。这即使是在欧美发达国家,都算是高标准严要求了。而最让人担忧的是,“人格独立”这项应该算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却被忽略了,父母为孩子准备婚房成了大势所趋。可见相比居者有其屋,一对年轻人的行为与意识独立不算什么,这应该是一种文明的耻辱吧。

在爱丁堡,我在一对年轻情侣的家里借宿过。男士是剑桥天文学硕士毕业,在一家公司当技术人员;女士还在读硕士,在一家甜品店打零工。他们用每月收入的三分之一租了一间一房一厅的房子,午餐常常吃女士从店里带回来的工作福利——免费甜点。虽然没什么存款,女孩一年还是能有一两次跟随男士出差的旅行。我对比着中国相似人群的经济状况算过一笔账,发现如果选择租房的话,中国大城市同样教育水平的情侣的生活水平一点儿不比他们差,甚至更好。因为人工便宜,中国白领可以花很少的钱雇用钟点工。

买了房子的情侣也有问题。有对家底殷实的情侣在上海和南京分别买了房子,因为男方先是在上海工作,后又被派驻南京工作。而现在的矛盾是两人长期过着分居生活,女方说什么也不愿去南京生活,理由是不想辞去现在安逸稳定的工作,以致闹到分手边缘。比起这对小情侣,那些跟随着爱人经常跨国大搬家的人好像要求得少多了。

眼下的中国应该是矫枉必先过正的时期,从什么都没有,变成什么都想有,至少别人有的我都得有。由这种泛滥的欲望引发的烦恼实在很难让人同情,甚至令人生厌,就像讨厌那些纷纷登上富人榜还在说房价不高的房产开发商一样。

作者:薛莉 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干一行,恨一行

汤姆•克鲁斯和妮可•基德曼闹离婚的时候,据说妮可的Fans实在气不过,只好这样排解:让他跟那狐狸精走吧,看他们能挺多久。

这大概是最有效的报复手段:你喜欢什么,就给你什么,然后悠悠地跷起二郎腿,欣赏一幕由仇人们主演的从悸动到习惯,由麻木到厌倦,由争吵而渐渐反目成仇,最后不得不离弃的悲情戏。

妮可与汤姆的最初,又何尝不是意乱情迷、天昏地暗?只是把激情当成事业经营后,就是另外一回事了。目的不同,收获不同,经营手法自然也不同。及彼不能顾此,只好一拍两散了。

出来做事又何尝不是如此?喜欢了就想投入地去做,结果发现喜欢的部分不过是盲人摸到的象鼻子,剩下的庞大身躯面目可憎,却与那喜欢的部分浑然一体,躲都躲不过。

有个讨厌搞人际关系的人选读了理工科,在一家外资企业科研部门工作。本以为这里会太平点,没想到照样三六九等,等级森严,千穿万穿,马屁不穿。于是恨恨地说:“当初不如去做公关,至少那里的人际关系是摆在桌面上搞的。”

有个酷爱艺术设计的人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家具设计师,可每每设计出的精品无人喝彩,而他眼中的俗物却在市场上大红大紫。一边顺应市场,出产俗物,赚得盆满钵满,一边痛斥这个行当无趣透顶。

于是化妆品公司的女孩会悄悄地说:其实我最讨厌化妆,而食品公司的人见到零食就反胃。

碰到一个音乐编辑和一个炒股票的。两人相互羡慕不已,都觉得对方的工作有趣。但音乐编辑说:这年头,音乐实在是没得做了。炒股票的说:这年头,股票实在是没得炒了。然后又说:不信,换换?

换了就好了吗?鬼才信。

网络编辑:谢小跳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