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何所依】“社保制度改革需要一个严密的顶层设计”——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

郑秉文指出,中国的养老制度,碎片化状态非常严峻。一方面是因为中央权威的下降,各地具体执行的制度,往往取决于中央和地方的博弈结果。另一方面,中央统一制定的统账结合的养老制度,并不适合人口流动。

责任编辑:顾策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汪娜

2011年12月20日,北京,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拉美所所长郑秉文。 (wind/CFP/图)

社会保障制度如果缺乏公平性,不仅无法成为社会稳定器,反而是社会的火药桶。

“全盘接收苏联模式”

南方周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的养老制度沿袭了苏联模式,在那个时间点上,可以有其他选择么?

郑秉文:当时我们的制度是一张白纸,理论上讲可选择的范围很广。1950年代初,西方福利国家初步建成。这个制度战后拯救了资本主义世界,当时是这个制度的鼎盛时期,但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还由于经济条件等原因,当时我们跟着“老大哥”学顺理成章,包括养老制度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毫无疑问是全盘接收苏联模式。

南方周末:当时西方国家流行的养老模式和苏联模式的差别在哪里?

郑秉文:当时风靡西方世界的养老模式主要就一个,即社会统筹雇主和雇员的缴费,工作一代养活退休一代的现收现付型养老模式,欧美都是这个模式,当时还没有出现类似我们现在这种个人账户的模式。

我们沿袭的苏联模式虽然也是现收现付型,但主要区别在于,我们雇员是不缴费的,由雇主单方面缴费,而雇主主要就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又是国家行政机关的附属品,等于是国家间接兜底,所以说到底,这是一种“企业/国家保险”模式,而不是西方的社会保险模式。

另外,我们的养老体系是从上到下由工会系统来运作,表面上有点像西欧国家工会和雇主双方协商的模式(当时美国的养老体系是由行政机关来运作),但西欧的工会是独立的,社保制度是自治模式的,我们的制度虽然表面上是工会管理,但实质还是国家。

南方周末:如果没有“文革”的破坏和倒退,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养老制度本身,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思凡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