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碰“瓷”——和大英博物馆、英国V&A博物馆馆长聊聊“瓷之韵”

6月22日,“最大的英国艺术节”中最大的中英合作展览“瓷之韵”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幕。英国家庭通过瓷器发现中国。原装、订制、仿制中国瓷与自造西方瓷,经历数百年的碰撞之后,整队西来讲述东方西方互相发现彼此兼容的故事。

责任编辑:李宏宇 徐词 实习生 周鑫 陈浩民 谢姗蓉

V&A博物馆收藏的清代潘趣酒碗。碗上描绘了英国画家威廉·贺加斯公元749年的一幅风景画,这很好地体现了亚欧之间的设计传播过程——一件绘画作品传入中国,被复制到瓷器上,然后再传回英国。 (V&A博物馆/图)

英国家庭通过瓷器发现中国。原装中国瓷、订制中国瓷、仿制中国瓷、自造西方瓷,经历数百年瓷与瓷的碰撞之后,它们整队西来讲述东方西方互相发现彼此兼容的故事。

接力举办两届奥运会把英国和中国联系在一起。从2008年春节直至北京奥运开幕,中国在英国举办了规模最大的中国文化节“时代中国(CHINA NOW)”,八百多项文化活动涉及展演、电影、烹饪、艺术、设计、科技……与之对应,2010年英国首相大卫·卡梅伦访华时宣布,2012年英国也要在中国举办“最大的英国艺术节”,叫“艺述英国(UK NOW)”。

“最大的英国艺术节”中最大的中英合作展览叫“瓷之韵”,2012年6月22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揭幕。展览精选的是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V&A)馆藏的148件(套)精美瓷器,包括中国明代外销瓷器、早期欧洲瓷器等。

“当英国人开始了解东方和中国的时候,最让他们惊叹的就是中国的瓷器。正是因为有了瓷器,英国的每一个家庭才开始知道中国,也正是因为瓷器贸易,两国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有了更多个人和情感的色彩。”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尔·迈克格雷戈在北京告诉南方周末记者。

“瓷之韵”用实物展现了中国瓷器如何进入欧洲市场,如何进行生产和制作,并为欧洲大陆所接受的过程。这些专为欧洲市场需要定制、在中国市场看不到的外销瓷器,每一件都有各自的流传和收藏故事。

大英博物馆1988年购买的观音塑像建筑构件。构件背面的铭文记载了明朝晚期佛教制品订制与生产的状况。 (大英博物馆/图)

16世纪初,葡萄牙商人开辟的中国和欧洲的直接贸易把中国瓷器带到了欧洲。普通的中国瓷器到达欧洲后,会被加上各种金属装饰,或许还改变用途,譬如在基督教仪式上使用。英国都铎王朝时期的中国瓷器,都被装饰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且身价倍增。

大约在1700年,欧洲各东印度公司向中国订购大量欧洲风格的瓷器,其中一些是对欧洲原器物的仿制或改造,如餐盘、甜点篮、潘趣酒碗等,欧洲传说中的怪物和堂·吉诃德也都纷纷搬上了中国瓷器。

坚实、致密、洁白、透明的中国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谢小跳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