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到家:外企里的党支部

自上世纪80年代外企重新进入中国开始,由于意识形态和企业文化的差异,中西方不同的企业和政治文化,经历了怎样的磨合过程?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成立党团组织,被舆论视为外企日益本地化的风向标。

责任编辑: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很多外企意识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党团员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党支部是一种建立联系的方法,可以让外企更好地了解共产党,然后可以将公司的工作和党考虑的事情联系起来。

以“承诺到家”、“关爱到家”、“积极到家”为价值观的家乐福,最近提出了“和谐到家”的新口号。2012年6月26日,家乐福在北京举行“和谐日”活动,一个重要环节是:成立北京家乐福党总支、团委。

在华外企的党建工作至少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北京家乐福算是赶了个晚集。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北京市投资促进局党委所属外资企业,已经建立了111个外资企业党组织,覆盖面100%,规模以上的外资企业,都已成立了独立的党组织。

但作为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资零售企业,家乐福成立党团组织,被舆论视为外企日益本地化的风向标。近年来,越来越多在华外企建立工会和党团组织。

另一方面,外企党建设工作也被日益重视。新近“出炉”的十八大代表名单,出现了外企党支书的身影。诺基亚西门子通信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的人事总监成莉当选上海市的十八大代表。外企党员参加全国党代会,这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自上世纪80年代外企重新进入中国开始,由于意识形态和企业文化的差异,外企对中国现实的政治、经济环境的适应显非易事。中西方不同的企业和政治文化,经历了怎样的磨合过程?

曾经吃了不少闭门羹

按照家乐福相关负责人的说法: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家乐福逐步了解到,建立党团组织、开展党团建工作对提升家乐福的企业文化、密切员工关系、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有了党团组织,“家乐福将更好地搭建和谐发展平台,促进企业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对于国企齐备的基层党组织,外企的党组织要薄弱得多。2010年,商务部一项涉及16.5万多家外企的调研表明,只有1.4万多家外企建立了党组织;16.5万多家外企在岗雇员总数将近1100万人,其中党员35万人。

外企陆续设立独立的党支部,是上世纪80年代的事。1990年第一家入驻上海浦东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杜邦,在上海外企中最早成立了党组织。由于当时中国还不允许外商独资,中方派出的管理人员在进驻合资公司的同时,党委也随即成立。

双方意识形态的鸿沟不言自明。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师唐睿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很多外企按照在本国的理解,认为政党就是一个竞选组织,于是不准政党类组织或者竞选类组织在企业内活动,害怕影响企业。他们觉得政治组织是另一种利益组织,而企业是创造利益的组织,二者不搭调。”

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市外企党建工作刚开始时,主管部门的党委工作人员拜访外资企业管理者,常要提前半个月或一个月约定日期。到了约见日,往往还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