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裙子,一条很大很大的裙子 郭培:裙摆的秘密
在中国,没有人愿意为“设计”这种更高级但相对无形的劳动埋单,哪怕是有消费能力的富人。更多的时候,他们把设计师看作一个裁缝。他们只愿意为两样非常现实的东西掏钱:材料成本与工人的劳动时间。
责任编辑:袁蕾 朱晓佳 实习生 陈浩民
一次时装秀结束后,郭培指着一件耗费50000小时的衣服对媒体说,做这么一件衣服相当于一个工人不眠不休六年生命,她将这个过程称为“生命的转移”。
由于工艺繁复,制作时间漫长,在时尚圈,人们习惯称郭培为中国的“高级订制设计师”。拥有严谨制作流程的高级定制由一对一的专属设计师为客户进行多次试装与量身剪裁,“寸尺寸金”的面料与百分之九十的纯手工制作令其价格不菲。
郭培的客人是如今中国最有权力与财富的女性,然而,真正令她闻名的却是那些国家级的大型活动:她为北京奥运会设计了颁奖服,纽约时代广场的LED屏上范冰冰向美国人民展示的那套青花瓷礼服也出自郭培之手,更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每年春晚有百分之九十的衣服出自她的工作室“玫瑰坊”。
郭培当然了解中国。当谈起自己的衣服时,她喜欢强调其工艺与不计成本的一面。北京奥运会的闭幕式上,郭培为与多明戈演唱《爱的火焰》的宋祖英设计了一条银白色礼服,这套礼服由十几个工人24个小时轮班,花了上万个小时制作完成,除了中国传统刺绣,他们主要的工作是将20万颗施华洛世奇水晶镶在裙子上面,这也令当时施华洛世奇香港公司的同类水晶被订购一空。
设计师?你是说裁缝吧?
当你告诉别人你学服装设计,他们会认为你学的是一门裁缝。当人们知道了自己有邻居是一个裁缝,他们很开心,千方百计地希望你能为他们做衣服。
1986年,郭培毕业于北京第二轻工业学校服装设计专业,她是全中国服装设计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那时候,并没有多少中国人能真正了解设计师是什么,“当你告诉别人你学服装设计,他们会认为你学的是一门裁缝,”郭培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当人们知道了自己有邻居是一个裁缝,他们很开心,千方百计地希望你能为他们做衣服。”
事实上,比起培养具有艺术水准的设计师人才,成立服装设计专业对于当时中国而言有另外更实际的考虑。
当时,中国的纺织部与轻工部都有服装部门,但两者侧重不同,轻工部更多管理的是一些小作坊,它的服装部门是裁缝店一类的小型手工店铺;纺织部则跟一种工业化大纺织生产联系在了一起,它的服装部门是大规模流水线式的成衣制造。
1980年代中期,为了解决中国人穿衣服的问题,政府决定将轻工部的服装部分归到纺织部,大力发展纺织业与成衣制造,这个时候,纺织与牛奶、体育一样成为举国体制思路下的一个产业——郭培的服装设计专业就是这个服装的工业化浪潮的产物。
与大部分同学一样,毕业之后,郭培去了一家成衣公司工作,在一个缺少版权保护的行业,很多设计专业的毕业生所做的事情只是不断抄袭外国设计师的版式,再将它们复制到中国的纺织生产线上。
很快,郭培成为了对当时中国很重要的一个设计师,在一家叫做“天马成衣公司”工作的三年里,她设计的款式卖到了36万件,也因为销量,1996年,她被评为中国十大设计师,在1990年代,郭培轻松地拿到了30万到50万元的年薪。
然而这却给郭培带来了痛苦。当在街上看到有人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她都觉得这些衣服太丑了,“有时候在我自己的货场,我会故意绕着走,我不想看到自己的设计。”
尽管诞生在一个大规模生产成衣的年代,郭培却是一个彻底的浪漫主义者。
毕业创作时,她第一次产生了要做一条大裙子的念头。但在当时怎么把裙摆撑起来,怎么把裙子做大,上了四年服装专业课的郭培一无所知。“我去问老师,但我的老师也不知道如何去做这种衣服,他让我去人艺看一看话剧演出服是怎么做出来的。”
在人艺,郭培从一个欧洲贵族题材的话剧里的中世纪的宫廷服装里得到了大裙子的技巧:“它的裙撑由一公分宽的竹条制成,竹子裙撑外面包裹着棉布做的另一层裙撑,更外面才是真正的裙子。”郭培至今记得那条裙子在过门的时候如何地被轻盈地挤扁,又如何地一下子优雅地展开。那一年,她缝制出了一条在全班26人的作品中最大的裙子。
要钻戒,还是要十万匹布料
郭培与一位市值百亿的园林民营企业女老板格外投缘:郭培渴望把每一件裙子都做成皇后的礼服,这位园林女老板则要把每一个园林都做成圆明园,她们誓要做传世精品。
郭培对庞大有一种狂热的爱。
1997年,郭培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一个台湾商人,他的家族一直在意大利做面料生意。他带郭培去看过他在欧洲的工厂,在那里,郭培见识到了从未见过的昂贵布料。当时在大陆的好面料只有棉与丝绸。
不久之后,郭培把他介绍给了准备拍摄《大明宫词》的李少红,很大程度上,那些国内无法找到的布料极大地成就了《大明宫词》当时独特的美学。
在意大利一个百年纱线厂,郭培去到他们的库房:“那里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太太,她在那已经工作了四十年。”老太太在那一天里给郭培做了七种纱线,“你可以提出任何一种想法,机器可以给你做出梭、抽、捻等不同效果。”这让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设计师非常兴奋。“然后你就知道怎么做纱线了,你对面料产生了本质的认识。”
求婚时,台湾商人问她,你要钻戒还是要十万匹布料?郭培选择了后者。婚后,他给了她六万米各种布料任妻子支配。
1997年,郭培带着攒下的60万元离开成衣公司,创立了玫瑰坊时装有限责任公司。当中国沉浸在成衣大规模生产运动中时,她走向了一条完全相反的创作道路。
当时,由于工艺复杂,无法工业化批量生产,很多中国民间工艺受到了极大冷落,在一个社会主义新国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