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羁旅人】味蕾带我上路
从泰国到日本,从法国到意大利,韩良忆的每一个旅行记忆都和味觉有关。就像热爱血拼奢侈品的人渴望着一次疯狂的巴黎大采购一样,她也在焦急等待着下一个飘着美食香气的旅行。
从泰国到日本,从法国到意大利,韩良忆的每一个旅行记忆都和味觉有关。
要在两个陌生人之间,寻找一个共同的话题,实属不易。但“吃了吗”永远是沟通的最佳开场白。热爱美食的生活家欧阳应霁有这么一个理论:食物是最容易让人引起共鸣的东西。用他的话说,你可以不擅长说话,也可以不会写字,但你不可以不吃饭。因此,“吃”就如同一根丝带,让两个本无关联的人,在瞬间的饥饿中,找到对彼此的认可和好奇。
而食物和旅行之间,更有着不可分裂的联系。踏上一片土地,首先飘来的是面包的香气,也许那里就是巴黎。每一个地方总有一种独属于它自己的滋味能让你神魂颠倒,而一场以美食为目的的旅行,更能同时满足你味蕾和精神的双重享受。
“饮食可以通往生命的欢愉”,这是有“美国饮食文学界指路明灯”之称的费雪曾经说过的话。对于这位视美食如生命的作家而言,她几乎是在各种味觉的体验和追寻中,找到了自己精神的原乡。她从南加州小镇里简单禁闭的饮食口味,一路走到了充满各种开放式饮食体验的拉丁社会。这实际上是她美味人生的开端,却也不失为一场追求口腹之欲的旅行。台湾作家韩良忆正是追寻着费雪的脚步,品着自己钟爱的食物味道,把全世界都走了个遍。
曼谷,东京,伦敦,巴黎,普罗旺斯,威尼斯,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托斯卡纳……
吃喝的精神是韩良忆走在路上的主旋律,但这种愉悦却不是她旅行的终极目的。之所以用味觉作为旅行的向导,韩良忆说,是想透过当地人的舌头,来感受当地的生活和文化。和费雪的“身体力行”一样,韩良忆喜欢“边做饭,边旅行”。所以,她选择了“居游”作为自己的旅行方式—她总会花上十天半个月的时间,耐心在旅行地住下来,和邻居闲话家常之余,顺便偷师学点当地的菜色—她居住的地方,有时候是都市的公寓,有时候是农场的农舍,甚至是森林深处的小木屋。这些地方的共同特点是,必须有一个实用的厨房。
接着,她的美食计划开始了—简单说来,她的旅行,就是为了“吃好吃的,做好吃的”。味觉主宰着她前行,但别以为吃饱喝足后,她就会心满意足地踏上回程。比起逗留于各种散发香气的餐桌,她更喜欢到市集上走走。不买点当地的食材,把当地的特色好菜学到手,她可是不会轻易离开的。
“市集就是课堂,老板卖给你菜的同时,也会附送菜谱。”游走在菜市场里的韩良忆,总是饶有兴致的向各位老板打听着菜的做法。而老板们呢,也会一边讲解,一边随手送她一把迷迭香。什么美食家、作家的头衔,早被韩良忆抛到九霄云外—此刻的她,就是一个如假包换、好学上进的厨子。
“之所以选择透过饮食来了解一个地方,是因为小小的食材里,总会映射出属于那片土地的风土民情、历史渊源、文化发展。”威尼斯有一道菜叫“洋葱醋制沙丁鱼”,韩良忆不仅把它做得非常地道,还从中读出了一段威尼斯史。“为了防止败血病,总爱在菜里加维C含量丰富的洋葱—这是渔民的饮食习惯;菜里放很多醋,便于保存—因为渔民一出海就是几天几夜;仔细看,菜里还加了不少松仁—是地中海贸易的产物;除此之外还有葡萄干,这种中亚的食物居然流传到了威尼斯—这就是中世纪以后中西方交流的成果……”
在韩良忆的眼里,各地的食材往往能告诉你城市的秘密。“但光靠吃是无法真正走近一个城市的,看着食材如何在厨房中从冷变热,从生变熟,才是更全面、直接了解这片土地的过程。”逛完英国的波托贝罗市场,韩良忆一回家就做了一锅热乎乎的烤南瓜汤;游走到法国东北部的阿尔萨斯,她又立马学起了当地著名的培根洋葱糕饼。而到了威尼斯,一盘香气四溢的烤鱼被她端上桌来,“到了威尼斯?怎可不吃鱼!”
就像热爱血拼奢侈品的人渴望着一次疯狂的巴黎大采购一样,她也在焦急等待着下一个飘着美食香气的旅行。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