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谈情】奢侈与粗俗

这几年全世界都还没从经济困境走出来,各大名牌商品购买者,已经从同样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日本人,转变为中国人和韩国人了。而博物馆的说明文字,亚洲只有日文,因为极少看到来自国内的旅客,都挤到名牌店了。

早年90年代甚至更早的80年代,香港就很流行去波(ball)场,这个波不是打球而是派对。会冠以各种慈善的名义,虽然有少部分挂羊头卖狗肉,但很多确实也做了不少赈灾义卖等善举。我所要说的是这些热衷派对的所谓Party animal也分派系,例如正宗名门出身的名媛,还有影视娱乐圈的性感艳星,于是大家趁机展示当季的新装,最受青睐的服装品牌不外乎Chanel、Dior、Gucci等,戴的珠宝名表金光闪闪Bvlgari、Cartier、Chopin、Tiffany,简直富贵逼人。她们争奇斗艳的程度往往也让人瞠目结舌,八卦杂志曾经做过总结:名媛们恨不得穿得像妓女,而艳星更不会吝于展露胴体,整个慈善晚会简直就是酒池肉林了。

可可.香奈儿(Coco Chanel)女士说过一句话:“奢侈的对立面不是贫穷,而是粗俗。”这些所谓的上流社会,虽然很多国外留学回来,但有些根本没有好好念书。偶有被爆料其在国外如何豪放不羁、吸食毒品等问题。至于艳星们就更别说有什么像样的学历,似乎都急着出来捞钱闯荡江湖的态势。但是一个人的内涵,是要靠“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志向。而正如香奈儿女士所说,她们都不贫穷,但是粗俗。每当有报道国外哪个大明星莅临中国,她们的行程绝对有我们的名胜古迹。反观我们的明星去到国外,只知道采购。韩国的娱乐圈艺人,无论花多少年,例如金喜善据说花了十年时间,也要拿到大学文凭。而我们的明星偶像往往初中就辍学。有谁还念书呢?身上的名牌奢侈品就是他们身份、成功的象征。

这一百年来人类经历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1988年股市崩盘、1998年金融风暴、2008年金融海啸都没有能使奢侈品消亡,即使有几个大集团经营不善而转手。但是文化的底蕴不影响他们对品牌精神的传承。随着经济复苏,每次经过世界经济大洗牌,无论从欧洲、亚洲,到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如同东方的太阳在世界舞台冉冉升起,璀璨耀眼绽放光芒。这几年全世界都还没从经济困境走出来,各大名牌商品购买者,已经从同样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日本人,转变为中国人和韩国人了。我们有钱了,有能力在各大名牌店大肆采购,除了斯文的还会被误认为日本人,如果张狂的、财大气粗的,就会被认定是中国人。

而博物馆的说明文字,亚洲只有日文,因为极少看到来自国内的旅客,都挤到名牌店了。我们不要再只重视考试的分数,填鸭式的教育扼杀了创造力。我们需要加强下一代人对美、艺术的熏陶和鉴赏力。在欧美会看到各年级的老师,带着一群一群的孩子们参观各大博物馆,看着稚嫩的他们专注的表情,让人非常动容。自从1979年服装皮尔卡丹(Pierre Cardin)在北京举办的第一场服装秀、雷达表(Rado)第一个在中国的电视投放广告、可口可乐(Coca-Cola)从香港运到北京首批货4000箱、大卫道夫(Davidoff)的烟草和男士香水在各大一级城市设立专柜。这三十年来,我们已经将奢侈品变成日常生活用品。消费能力提高的同时,也能像可可.香奈儿女士(1883-1971年),在孤儿院长大,通过个人的努力不懈,她不但具有雍容华贵的气质,而且造就了一代时尚女王的称号。再套句她的话:流行稍纵即逝,风格永存。

网络编辑:瓦特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