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札记】你为什么不叫我“亲”——兼谈“咱们”、“哥姐”与安全感
称谓反映的是人际关系。这些称谓的诞生、传播和蔓延,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某些矛盾和微妙——尽管整天喊法治,人们还是更需要人情关系的保护。
责任编辑:朱又可 实习生 王磊
“你为什么不叫我‘亲’?!”一位购物者在淘宝网上这样质问客服。“亲”,是“亲爱的”的简称。客服以此称买主,多半是示好,少半是无奈——客服不知道“上帝”是男是女,是大人还是孩子,既不能称先生女士,又不便称哥道姐,更不宜像主持人那样,张口闭嘴的“老师”。于是,就有了这个“亲”。
如果客服一忙,忘了亲,而又遇到了一位较真的“上帝”,就会产生“索亲”之事。这让我想起了那些在台上要求观众“来点掌声”的演员。然而,“索亲”的上帝与“邀宠”的演员又有不同。演员之邀宠带有搞笑、撒娇、延时的混合功能,而“索亲”要求的只是平等待遇。只不过,这有点违背常情——“亲爱的”是人家主动给你的,似乎不宜强求。
按照语言学的分类,“亲”应该算礼貌语中的称谓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