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回忆文本的《燃灯者》

学生回忆恩师,多少有些神圣化,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顺带将个人的、事后的体会融入回忆中的老师身上,使得周辅成的形象里夹杂了一点赵越胜的表情,这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责任编辑:刘小磊 李宏宇 助理编辑 朱晓佳 实习生 魏晨捷

学生回忆恩师,多少有些神圣化,还是可以理解的。但有时顺带将个人的、事后的体会融入回忆中的老师身上,使得周辅成的形象里夹杂了一点赵越胜的表情,这就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了。

《燃灯者》可算是一部横空出世的书。从报章到网络,几乎是一面倒地叫好,而我,无论对作者赵越胜先生,还是他回忆的对象周辅成先生,都几无了解,没读过他们的论著,以至于我曾不免势利地想,有那么神吗?恐怕有一点文化光环的效应吧?

听闻内地版是删节本,遂从网络下载了电子本,并打印出来。读毕,觉得确实不差,文采焕发,字句干净,也不无深刻的思辨,赢得掌声响起,不是没有理由的。

《燃灯者》赵越胜❘著,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1年9月,32元

还有一个意外收获:原来手头有一部“北京大学西语系资料组”编的《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读赵著,才知道还有一部书名差不多的书:周辅成编的《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家政治思想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言论选辑》(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上网一搜,始知此书十分稀见,赶忙订了一部复印本。到手略检一过,体例与“文学家艺术家”一册完全相同,网罗人物及著作甚丰,摘选细致,条目清楚,更超前地附有人名索引,甚便参考。仅此一编,就可见编者对于西方著作和思想的学力,尤其在中国的知识语境中,更可谓不是“著作”、胜似“著作”了。

不过,我猜赵著有文化光环,也不算错。作为一个思想文本、启蒙文本,它相当出色,配得上那些掌声;但作为一个历史文本、回忆文本,它却是有缺憾的。而我重视此书,却是由于其历史价值,因此,我要以回忆录的要求来衡量它,提出一些批评性的意见,而不是加入到为其浓厚的道德理想和人文精神喝彩的行列。

“像峨嵋金顶上隐现的佛光”

赵先生对周辅成的描述,处处带有自觉不自觉的神化笔调。第三节写第一次上周家拜访,周带他到书房,“顶头有一架书,都是外文,其中一套,暗红色皮面,烫金书脊,极厚重地挺立在书架中央。我过去用手摸,听先生淡淡地说,‘那是康德全集’。先生语出,我摸在书背上的手似乎触电。……我与先生相对无言。夕阳正沉在未名湖上,一缕金光入室。刹那,这狭窄局促的小屋显出辉煌。”又第十二节,讲他从国外给周打完电话后,“先生言犹在耳,透骨的悲凉弥漫开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