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行日记(4)

《毛泽东选集》印4千万册,《红旗》杂志印1亿册。我们工厂广大工人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运动:在工作时间之外,有80个学习小组。

星期日,4月14

北京

天空灰蒙蒙的。冷飕飕的风。

新华印刷厂新华即“新的中国”,北京的国营印刷厂[见马塞兰·普莱内:Journal de voyage en Chine(《中国游记》),Paris,Hachette,1980,P.14]。

带漫画的手写大字报。孔夫子与荒诞。孔子的头被画成了漫画,丑陋。旁边,一个水泡中有一位美丽的母亲和一个婴儿(林彪曾经说过,他的父亲与他的母亲给了他一个完美的脑袋)。

另一幅图像:林彪的飞机粉身碎骨【林彪元帅,是红军的杰出将领之一,他在发动“文化大革命”时起过重要作用,从而使毛泽东依靠军队战胜了当时的党内领导。他作为毛泽东“最亲密的战友”,曾在1969年被指定为毛泽东的接班人,后来不明不白地销声匿迹。他贸然阴谋杀害毛泽东。根据官方的说法,1971年9月,他与他的家人坐飞机逃向苏联,因三叉戟飞机坠落在蒙古而毙命。】。[因此,俗套在产生一些“发明”。]

重复的多格扎:林彪与孔夫子有着相同的观点。

工厂负责人,同时是印刷厂的工人。非常漂亮的蓝色客厅。客厅四周摆放着天蓝色的沙发。我们坐在上面,就像坐在祷告椅中。东方的香水味。墙上有四位马克思主义者的肖像(其中有斯大林)【一直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


作者:[法]罗兰·巴尔特 译者:怀宇 出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负责人致欢迎词。

1949年,先是有100个工人,6 000平方米面积。发展成:3480人和8个车间。

[负责人向我们敬烟,烟卷是装在绿色圆筒中的。上茶。]

[开场白总是准备得非常好,非常明确:声调很高,有数字。]

印刷肖像与画报(工厂的北部车间)。南部:印刷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和杂志。

《中国画报》,17种不同的语言+阿尔巴尼亚语画报1974年,恩维尔·霍查(EnverHoxha)深受毛泽东和中国的影响,曾获得中国在技术、财政和军事上的援助。+少数民族画报+《红旗》杂志+小说(《红旗》杂志,220万册,华北地区),1万吨纸。

负责人批判刘少奇的路线:他们反对印领袖像,却印封建的书籍。先前的工厂就以此来为复辟资本主义制造公众舆论。30多亏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大跃进”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大饥荒之后,刘少奇与其他一些领导人采取了一种实用主义的、相当自由的经济政策。他成了“文化大革命”的主要靶子和首批牺牲品:他于1967年被排挤,随后被解除共和国主席的职务,1969年在被关押期间死去。他于1980年被恢复名誉。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起的,它似乎是一种权力斗争,针对的就是党的机制。这一运动依靠的是红卫兵猛烈的造反行为(1966—1967),在1968—1969年由军队接管后恢复了秩序。根据官方公布的历史,这一运动结束于毛泽东1976年去世之后。】。[在此,砖块【砖块(brique)是俗套的、熟语的一种单位:“实际上,整个话语似乎沿着一种陈词滥调(‘演讲’和‘套语’)的路子在前进,类似于在控制论上称之为‘砖块’的二级程序”见于罗兰·巴尔特:《那么,这就是中国吗?》,见五卷本《全集》第四卷,518页。】插入了进来:胜利地战胜了刘少奇等人的影响,等等。]

[哦,要是我能够细心地录下来这些砖块并说明其组合规则,那该是多好啊!]

现在:《毛泽东选集》印4千万册,《红旗》杂志印1亿册。

我们工厂广大工人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运动:在工作时间之外,有80个学习小组。

批判林彪。改正工作作风。所有的员工都投入了批判运动。在社会主义的转型过程中,政治路线是首要的。我们正在清除林彪集团的罪行[批判林彪:有着最为密集的砖块。在一句话的长度中,有多少砖块啊?]。真是誓言话语。另有一种砖块:“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妄想恢复旧的礼仪。恢复旧的礼仪,就是恢复朝廷失去的天堂……”

[因此,(这位职业印刷者的)文化他真正只是政治方面的行家。*越高,俗套就变得越多起来≠西方。]

林彪妄图恢复封建时代严格的等级制度。孔夫子妄想一种不适合百姓的“礼”。孔夫子与林彪是一丘之貉。[反复对比。]我们还处在这一运动的开始。

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这已不再是花絮,而是本质。

林彪,成了每两分钟就被提到的适宜各种场合的替罪羊。

在楼道的上方,贴着用黑笔和红笔写的标语:欢迎《原样》代表团。

[显然,在这个工厂里,文化水平比较高。《哥达纲领批判》【在《哥达纲领批判》(Critique du programme de Gotha)(恩格斯,出版于1891年)一书中,卡尔·马克思批判了德国工人阶级的两个组织想提交给1875年5月在哥达举行的联合代表大会的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这个文本是“批林批孔”运动的主要参照之一。】校样,等等。]

比起人民公社,对“文化大革命”的颂扬是不是更多了呢?

走廊里,有几大堆“文化大革命”忠诚实践者的图画。

有时,见到一丝甜蜜的微笑,使人感动(一位个子矮小的工人,从高处注视着他面前转动着的高大机器,那里正为阿尔巴尼亚赶印图像)。

索莱尔斯对那些数量极大、品种繁多的校样非常感兴趣,因而拖延了参观。而我,则对那些旋转的印刷机和操作印刷机的那些身体(男人及女人)感兴趣。

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工人们中间。

年轻的女工,穿着蓝色工作服,戴着白色无檐帽。

这便是新华(新中国)印刷厂。

[既是最有兴趣的时刻,也是最难受的时刻。]

[还是那些内容:无产者有着善良的头脑,他们感动人、帮助人。但是,一旦成了干部,头脑就变了(我们的向导,负责人)。这是无法解决的。]

图表。“文化大革命”带来的好处。小物件(自行车、收音机、衣服、猪肉)价格大降。[这家印刷厂“文化大革命”味儿太浓了。]但是,也正是这一点被用来批判林彪,因为林彪说过,从前更好。

为方框汉字分类。女孩子们在一些有三个墙面的隔室里工作。依靠使用频率来分类(首先是分出使用最多的汉字)。

铸铅车间。四个女孩子围着一张工作台,她们在分检汉字。她们都是学校的学生:一个月的体力劳动。似乎并未让人感到不舒服——只是不太严肃。

仍然见到“欢迎《原样》代表团”的横幅标语。

要是在法国见到这样的工厂多好啊!《原样》杂志在法国是怎样的呢?

每到一个车间:鼓掌欢迎。“看来《原样》杂志和它的朋友们在中国的工厂里受到了欢迎。”

“巴尔特先生,工人们对我们的欢迎,是否有点假呀?”

所有的校样都是用油彩笔手写标注的。

唯一重要的是,无处不在时刻地、普遍地重新构筑(等级的、阶层的)官僚作风。

这一点非常重要:废除体力与智力的差别,也就是说废除等级制、官僚制度。

一位个子矮小、精力旺盛的人*【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人】最后发言(很健谈)。林彪很想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分离开,说马克思主义不是中国的。工人们起而反对:说他们很容易理解马列主义(林彪却说不是这样,而是毛泽东思想更容易理解:例如大字报就比《哥达纲领批判》好理解)。把拉萨尔与林彪等同视之(反革命阴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卡尔·马克思批评了拉萨尔(Lassalle)的论点。拉萨尔是德国工人总协会的创始人,也是哥达社会民主党人唯心主义纲领的鼓动者。】。

毛主席说:在社会主义阶段中,阶级斗争每一天都在继续。相反,林彪则说,“文化大革命”一举清除了反动派。

[很少能对于一个具体问题有一种回答(“在工厂里还有阶级敌人吗?”)。有的是:数字与砖块。]

大字报=是工人让干部学会了解问题、相信群众的张贴报。【大字报(dazibao),是用手写的、字迹很大的、带有政治内容的张贴报或广告,罗兰·巴尔特将其写成TaTsiPao,这种写法已不再使用。但是,玛丽娅·安托尼耶塔·马齐奥奇(Maria Antonietta Macciocchi)在其《论中国》(De la Chine)(1971)一书中,也将其写成了tazupao。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他们似乎害怕他们之间有个人关系。我们看不到有这种关系。令人大为惊奇的是,在工厂甬道里看到一个工人向这位领导致意。]

在飞机场用午饭。

我们问赵向导:您读过黑格尔吗?【这个问题在当时正在准备中的《罗兰·巴尔特自述》一书的“如果我不曾读过……”片段中再次出现。】——没有,如果实践中没有这种需要,就不读。我们阅读与我们的实践有关的东西。

我们的向导表现出一丝鲜明的、多少有点机械的民族自豪感,他让我们不停地向他提出一些伤脑筋的问题来逗笑。【向导赵先生的态度,大概可以通过他有过一阵疑虑来解释。巴尔特把赵写成“Chao”,而我们则采用了在马塞兰·普莱内《中国游记》一书中按照拼音系统出现的写法。拼音系统是中国采用的有关汉语的字母与发音的誊写系统。

[回想在印刷厂的参观和那些谈话。]多格扎非常严重,是由大堆俗套加固构成的。但是,由于涉及一种组合规则,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对某些俗套的遗忘或标记来解读,甚至是破译那种(生动的、富有意蕴的)言语。

此外:强烈的、个人的思想(“政治意识”,分析的适应性)应该在俗套结构的缝隙之中被解读(而在我们国家,要创新,要避开多格扎的折磨,就必须消除俗套本身)。

从北京到上海的飞机(13点15分)。

全新的波音飞机。有不少人戴着仿造的美国式鸭舌帽。航空小姐:土黄色工作服,有的梳着辫子,有的盘着头。没有微笑:与西方人的故作笑脸相反。

不论在什么场合,都没有微笑。

我们的航空小姐都长得娃娃相,严肃,扎着辫子,发给我们一个碟子、一把刀子、一个梨(像甜的白萝卜那样)和一条热毛巾。

14点55分,上海。14度:天空灰蒙蒙的,不热,下了几滴雨。

这里更热一些。棕榈树。含羞草。香水气味。

受到了三位身着天蓝色衣服的人的迎接,其中一位是上海出版社的编辑。他们更像知识分子吗?他们不大像是负责导游的。各式眼镜(有变化,可以做出分类吗?)。

人很多,这里更具有吸引力。

许多由拼音组成的标牌名称(似乎,是在教授两种方式)。

旅馆(和平饭店):惬意、解放。旅馆很大,安静。奥地利—匈牙利和英国风格。玛莱娜·迪特里希1930。【和平饭店位于上海滩黄浦江上,周围是过去的国际租借地。它于1929年开业,今天作为20世纪30年代的建筑艺术的见证被保留了下来,就像上海滩的所有建筑物一样。译者补注:经查对,该饭店开业于1919年。】对面是港口。英国人曾经的居住地有着庞大的建筑物群。

房间里有两个窗户。壁橱很大,像是一个房间。

在面对港口的一个小客厅里与接待人员见面,棕色的帆船,帆小而高挂。桌子上铺着台布,沙发椅,烟卷,茶。叶雅理(音译)同志作介绍,他是作家和编辑。仪式:讲话等。

在旅馆周围短暂散步。非常好奇。所有的人都跟着我们、看着我们。目光频频投来。

有许多向我们表示友好的夫妻。

独自一人在旅馆周围散步。到最后还是独自一人。感觉很好。看到了一家服装商店。

18点吃晚饭。

晚上:第一商场。文具柜,上衣柜,人群尾随。

随后,是友谊商店。古董赝品,毛笔,镜框。

网络编辑:小碧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