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陆民间关系三节点:大逃港、北进、捍卫本土
作为“一国两制”的首个试验场,回归后的香港树立了优秀的标杆,但经济上一度遭遇重挫。而另一侧的内地则续写着三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神话。陆港关系,也在这一消一长中发生着或微妙或深刻的变化。
责任编辑:杨继斌 实习生 沈颖 肖辉龙
一百五十余年分隔,香港发育成一个既与内地相似又独特的社会。在改革开放前,陆港两地的关系仅靠民间零散而薄弱的来往牵连,但1980年代后,两地交往上升为官方共识,屡创经济奇迹的香港更一度成为内地的老师。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作为中国“一国两制”政治构想的首个试验场,香港树立了优秀的标杆,但经济上一度遭遇重挫。而另一侧的内地则续写着三十年高速增长的经济神话。
陆港关系,也在这一消一长中发生着或微妙或深刻的变化。
香港近来多有反对向内地开放自驾游的集会。HK9413“谐音”车牌成为流行“道具”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为逃港者加油
1979年,40岁的深圳宝安居民张大成在单位受了委屈,砌砖好手被分配去种地。在那个仍不能自主择业的年代,张大成准备到“对岸”试试。
新中国成立后内地先后有过4轮大规模的“逃港潮”,分别发生在1957年、1962年、1972年和1979年,据统计,在内地漫长的困难时期,自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共有100万人偷渡香港。
1979年的8月16日,张大成耗尽家财换来一艘80匹的渔船,并带上了数十个同乡。深夜出发,有人求神,有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小碧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