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企到民企:苏南转换经济发动机
常州提出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本是针对本土乡镇企业发达的情况而提出的“另类模式”。然而其成效却令计划的提出者自己也“大吃一惊”
在经历了1980年代的乡镇企业和1990年代引进外资的两次发展机遇后,苏南正在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为引进外资而建立的高新科技园区迎来了新主角:升级转型中的民营企业家
江苏常熟梦兰科技园龙芯产业化基地——昔日的家纺品牌,能否成为高科技的摇篮? phototex/图
常州:铁本之后
作为常州市分管民营经济的市委常委,张晓平在过去一个月不断地“吃惊”。
9月10日到15日,常州高新区六十多家民营企业参加的庞大代表团,连续奔赴武汉、长沙、重庆、成都四地开展科技合作洽谈、对接活动,成为高新区建区15年来规模最大、参与企业最多的一次产学研活动。
在组织西行活动之前,张晓平心中并没有底。“政府出于好意,但我们担心企业不买账,参与不积极。”张晓平说。但是,报名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全区销售上亿的七八十家民营企业,大部分积极报名参加了这次活动,使得代表团出现了120人的庞大规模。
五天的洽谈结果也让张晓平吃了一惊:高新区企业与高校当场签订的合作项目即有15项,达成合作意向一百多项。现在,择期组织到北京和东北地区进行产学研的“大型对接活动”,已排入张的工作计划之中。
2004年前后,常州的民营经济面临着两条可能的发展途径:一条是以铁本钢铁厂为代表的超大型工业项目投资;另一条则是以中小型企业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发展模式。
铁本钢铁公司因为违规投资而引发了影响深远的“铁本事件”后,常州市以超大型工业项目带动经济的发展思路一度受挫。分管民营经济的张晓平一度为民营企业发展可能遭受重创而担忧。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让张晓平意外的现象发生了:随着常州高新区民营企业飞速跃升,销售上亿的企业大量涌现,企业对于上市、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与国外的合作,寻找各自产业技术升级突破的探索开始形成新的发展趋势。
2004年常州市提出的民营经济“三年跃升计划”,本是常州市在吸引外资落后于苏州和无锡的情况下,针对本土乡镇企业发达的情况而提出的“另类模式”。然而计划一旦开始实施,其成效却令计划的提出者自己也“大吃一惊”。
兴荣高科就是这类新兴企业的代表之一,这家由留日归国专家肖克建、中国钢研院专家祁威、田福生创建的高科技企业,1995年在中国首次研制出长期依赖进口的内罗纹铜管生产线,获得了创业后的第一桶金。
其后,兴荣又接连研发了内罗纹铜管生产线的原料——精密铜管的连铸连轧生产线,并在与当时世界铜加工老大芬兰奥托尼普公司关于连铸连轧铜管生产线的知识产权对垒中获胜。
2005年兴荣在连铸连轧精密铜管生产线的基础上,再次研发成功空调用的铜铝复合管等系列铜铝合金产品,每年可为用户节省60万吨铜,降低每台空调成本350元以上,同时降低空调能耗至少5%以上。
一系列的自主研发确立了兴荣在该领域内世界范围的领先地位,甚至引来了美国铜加工龙头美乐公司,由兴荣出技术,美乐出资金建立了一家合资公司。2006年,兴荣销售收入突破5.8亿元,2007年将达到7.5亿左右。
不止是新荣,常州已经崛起了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的高新产业。在太阳能领域,天合光伏2006年在纽交所上市,募集资金3.4亿元,全部达产后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而医药领域,方圆制药研发的中国第一例抗生素新药硫酸依替米星,正在快速产业化之中。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的整个医药产业,2006年销售上亿的企业已有14家。
常州原先几乎是空白的软件和动漫产业,在政府规划和优惠政策的吸引下,短短三年左右,聚集了160家软件企业和80多家动漫企业,动漫企业数量位居中国动漫产业基地第一。
市值已达10亿美元的天合光伏,给常州民营高科技企业进行了财富增殖的最好示范。“现在,市里排着要上市的企业已有七十多家了。”常州市经贸委发展服务处处长陶武豪说。
因势利导,2006年张晓平适时提出了“打造长三角民营科技创新基地”的高新区发展新战略,以重建常州在苏南的竞争优势。
“候鸟”与“龙芯”
在常州提出跃升计划的几乎同时,无锡和苏州也提出了类似的战略。只不过,常州的出发点是重建自己的竞争优势,而苏州、无锡的目的则有所不同。
“外资经济就是候鸟经济。”一位当地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外资从珠三角向长三角转移后不久,便开始出现从长三角向周边和内地等成本更低地区转移的趋势。
2002年下半年的苏州市委全委会上,时任苏州市委书记的王岷第一次提出外资经济比例偏大的问题,并在2003年开始调整政策,将民营经济放在与外资同等重视的地位。
2004年,苏州提出了“民营经济三年腾飞计划”;同年无锡市也推出了自己的三年计划。此时,全国关于苏州、无锡外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的讨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苏州和无锡的反思已经转化为政策的实际调整。
三年后,当外界似乎淡忘了外资推动型的苏州经济增长模式的时候,苏州、无锡的转型已初步完成了:
“把个体和股份制两种民营企业全部算起来的话,2006年民营经济对苏州地方税收的贡献度是48%。考虑到假外资的存在,实际上民营经济对苏州市财政的贡献已经超过外资。”苏州市经贸委中小企业处处长沈银弟说。
作为经贸委主管中小企业事务的主要部门负责人,沈银弟认为,2006年苏州民营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第一次超越外资,也是苏州民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仅从数量上而言,2006年苏州全市的民营企业数量已经突破11万家,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不包括股份制企业的个私经济在全市税收和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双双突破30%。
长期以来外资一枝独秀的苏州昆山市,2007年1-5月,民营经济对地税的贡献,达到了43.5%,而2003年,个私经济上缴税金占昆山市全部财政收入的比重只有14%
在以下属县市为经济重心的苏州,常熟无疑是苏南迅速崛起的一个标本。从2000年到2006年,常熟民营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5.2%,提高到了66.2%。
在统计数据的背后,则是民营企业令人瞩目的升级与转型。
自上世纪70年代创立常熟市第一代民营家纺企业后,民营企业家钱月宝在1990年代初就创建了梦兰品牌,进入新世纪的时候,梦兰的销售收入已经跃上10亿元的台阶。
随着企业规模的成长,钱月宝的兴趣开始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科技型产业。
实际上这个时候,梦兰集团的资金能力己经完全可以多元化了。但是一开始,谨慎的钱月宝,选择的还是汽售、化妆品、房地产等传统行业。
2002年,梦兰为引资而与中科院合办研究生班后,钱月宝从昆山台湾IT企业老板那里知道了中科院计算所的“龙芯”项目。在请教了很多业内人士后,她觉得这个行业虽然前景可观,但投资风险过大,因此一直处于观望状态。
2004年5月,随着龙芯项目科研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当江苏科技厅领导对钱月宝表示大力支持之后,她终于下定决心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进行龙芯项目的产业化合作,共同合资成立中科梦兰。
现在,梦兰集团在龙芯产业化上的投资已有五六千万元,而从科技部到省市各级政府的资助也不低于梦兰的直接投资。而龙芯产业化应用产品,也从最初的税控机发展到了电脑等应用项目。
2006年梦兰的销售收入超过了50亿元,此前的主业家纺产品在集团销售总额中的比重已经降到了30%左右。
新主角的登场
在常熟,与梦兰同样处在第一梯队的还有销售收入突破100亿元的羽绒服企业波司登和60多亿元销售收入的日化企业隆力奇。与选择高科技转型的梦兰相比,它们则选择了品牌提升的发展路径。目前波司登已成为世界名牌,而隆力奇也成为中国名牌。
对于传统的服装企业而言,产业生态环境的改变,使得利用廉价劳动力赚加工费的老路已经越走越艰难。波司登等服装企业早几年前就开始到苏北等落后地区建立基地外出发展。与此同时,新一代的服装企业则从起步之初就把品牌放到了第一位。
作为常熟第三代企业主,40岁左右的刘卫军创建的红杉树,就是最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商务休闲服品牌。与1980年代前的第一代企业家和八九十年代贴牌产生的第二代常熟服装企业家不同,刘卫军一开始就走上自创品牌的道路。
短短六年时间,刘卫军完成了聘请业内名人担纲设计顾问和设计总监,在北京等中心城市策划实施“流行趋势发布”等的活动推广,在央视大量投入广告宣传,在全国建立自己的专卖营销网络等品牌提升的全过程。
现在,刘卫军的服装企业已发展为上千人的企业——这样的规模,常熟第一代、第二代服装企业家用了10年甚至20年时间才做到。
与红杉树这样的“新兴”服装企业相比,常熟的新兴产业出现得更加迅速:国家级的氟化工产业园迅速形成,汽车零部件、电力能源、造纸机械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在苏州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已达到304家,其中民营高科技企业占到一半,研发支出占高新企业的75%,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更为重要的是,固锝电子、科达科技等一批民营科技型上市公司也在逐步涌现。
与此同时,这些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融资环境也正在改善。
在常州高新区,创投机构的增长异常迅猛。2007年上半年,创投业新增注册资本增长211%,创投企业已达25家,总计注册资金已达7亿元。
在苏州,担保行业的迅速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民营经济的资金饥渴。目前苏州的担保企业已达45家,注册担保金41.8亿元,是2004年的4倍,累计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400亿的担保。“两三年后,高新区高新企业的快速增长会更加明显。”苏州高新区科技局高新处马春黎说。国家和省市政府对高新区辖下的高新企业的资助,已从2003年的798万元,飞速增加到2006年的5554万元,几乎是三年前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