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乡吾民】一样的家乡,不一样的小镇

这个3万人的小镇有数千人在外打工。每年春节,打工队伍像候鸟一样在腊月下旬陆续回村,然后在正月初七前后集体离乡,回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无数个中国制造工厂里。但2012年春节,这数千农民工开始了不同的道路选择。

责任编辑:邓瑾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罗敏夏

在从农业加速向工业化跃进的过程中,一个中部小镇人们出走和留守的故事。

打工候鸟留下来

这是一个因矿而建的小镇,生于1985年。

从北京坐7点的早班机,差不多9点飞抵南昌,再花10块钱坐一个小时的机场大巴到洪城客运站,买张17元的汽车票,差不多中午12点到达县级市高安。再花5块钱打个摩托车,十五分钟到汽车站,然后花13元钱买张汽车票,下午2点,你可以到达这个叫做“建山”的小镇了。

一个好消息是,听说省里考虑到方便高安输出劳动力,不久将在高安建成一个火车站。

这个3万人的小镇有数千人在外打工。每年春节,打工队伍像候鸟一样在腊月下旬陆续回村,然后在正月初七前后集体离乡,回到珠三角和长三角的无数个中国制造工厂里。

但2012年春节,这数千农民工开始了不同的道路选择。

一部分人选择进入小镇2011年的最大招商引资项目——陶瓷厂。这个工厂去年7月投产,已解决就业约1000人,人均工资2000元上下。

这部分80后的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将跟他们的父辈们竞争饭碗。2011年这个陶瓷厂还没有开张的时候,60后的中年男女们,就有不少放弃种田,选择了去邻镇的陶瓷厂上班。一个月1800元左右,包吃住。

另外一些人选择继续外出打工。不过地点从珠三角变成了省城南昌的开发区。

谢金辉,30岁,12岁就开始外出打工,他去南昌寻生计的决定,带动了一批在外打工近十年的农民工留在江西。跟他们一同迁移回江西的,还有珠三角和长三角以产业转移名义搬迁进来的众多中国制造生产线。

18年远离农活,谢金辉被锁定在了打工这条路径上。但那些不愿意跟80后们争夺饭碗的60后农民工们,决定捡起他们的老饭碗——种田。

过去的一年,这个小镇的很多村庄完成了“园田化”改造。原来田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