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观察(3)】气候谈判陷入“形式陷阱”
在《京都议定书》名存实亡,巴厘路线图未完成使命便戛然而止的情形之下,一个新的气候谈判轨道正在形成,2020年后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
责任编辑:曹海东 实习生 张馨苑
《京都议定书》虽生犹死 “共同但有区别责任”遭挑战
在《京都议定书》名存实亡,巴厘路线图未完成使命便戛然而止的情形之下,一个新的气候谈判轨道正在形成,2020年后形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减排协议。然而,在一次又一次路线图的谈判、制定和抛弃中,缺乏政治意愿减排的气候谈判似乎陷入了“形式陷阱”。
“魔鬼在细节里”
历史总在不断重演。
2011年12月11日凌晨,南非德班的第十七次联合国气候大会现场,工作组主席刚刚敲下铁锤,决议通过一份“长期合作工作组文本”,委内瑞拉谈判代表克劳迪娅·萨勒诺在会场站立,举牌示意发言。
“我们不能为了1000亿美元就卖了《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克劳迪娅说,“我们遭到了威胁,如果不同意这一文本,就没有第二承诺期和绿色气候基金。”
突如其来的挑战令工作组主席沉默良久,最终,一言不发地进行大会的下一个议程。看客一片哗然。此前,刚果、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国、印度等国代表分别对大会文本的若干问题表示保留、甚至反对意见。
德班气候大会期间,示威游行队伍涌上德班街头,要求谈判各方充分听取民意,尽快达成协议。 (CFP/图)
这不禁让人想起一年前的坎昆。玻利维亚当年的谈判代表巴布洛·索罗在慷慨陈词表示反对大会决议后,主席同样选择了沉默和无视,敲锤通过了决议。
当人们欢呼德班大会似乎在最后一刻保住了第二承诺期的同时,如果细观这份文本,就如同中国代表团一位资深谈判代表对南方周末记者所感慨的:“德班会议不过是给《京都议定书》一个体面的死法。”
所谓“魔鬼在细节里”。细看文件就会发现,当德班大会“决定”第二承诺期在2013年1月开始,2017或2020年12月31日截止的同时,对于发达国家的“进一步减排目标”仅仅用了“注意到”这样的词汇,而不是“决议”这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