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秋季图书观察】黄昏里挂起一盏灯

张立宪主持修复的《共和国教科书》,有叹为观止之感,不仅收入了“新国文”和“新修身”,还将“教科书”和“教授法”一网打尽,同时还收入了一册《公民须知》,可谓竭泽而渔。

责任编辑:刘小磊

【文史篇】

1975年,一位兵工厂工人和一位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相遇。当时前者二十来岁,后者六十有余,但身份和年龄没有构成思想交流的障碍,两人由此开始了三十余年的交往,风雨无阻。老教授是周辅成先生,小青工是赵越胜先生。赵越胜在《燃灯者:忆周辅成》(湖南文艺,2011年9月)里回忆了两人交往的细节,几近完美地实践和示范了“薪火相传”的精神。在我看来,与罗尔纲的《师门五年记》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周辅成尤为推举拉波哀西《自愿奴役论》的观点,要想改变受奴役状态,“只要自己不反对自己就行了”。“自己不反对自己”,这似乎是一个退无可退的底线,但是在鼓励服从以致盲从的年代,又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需要付出沉重代价。

抗战时期就与唐君毅、牟宗三等朋友创办《理想与文化》杂志,周辅成可谓德高望重,但因为不合时宜,逝世时校方全无表示。赵越胜从兵工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