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穷不能穷艺术节——爱丁堡看戏手记

在国内,为节约成本,装卸舞台时间都被普遍压缩,巡演版一般都做减法——不是理性删减,而是粗暴抛弃。这对于舞台剧的普及并非好事。

责任编辑:袁蕾 助理编辑 朱晓佳

中国戏剧在爱丁堡

受“中英文化连线”的邀请,我参加了今年的爱丁堡艺术节。这是爱丁堡艺术节首次邀请中国导演参加观剧展演活动。于是我得以脱离导演身份,“不负责任”地看戏,聊戏、自由评论。

邀请方“中英文化连线”是“英国文化连线”的中国分支。“英国文化连线”与爱丁堡艺术节渊源已久。

1947年,为了给予二战后的人们精神滋养,增进欧洲各国间的文化了解,爱丁堡国际艺术节诞生。“英国文化连线”的主席希尼·纽曼(Sidney Newman)正是爱丁堡艺术节的创办者之一。

大卫·艾略特(David Elliott)是英国文化连线中国区戏剧舞蹈艺术部第一秘书,我与他聊了爱丁堡艺术节与中国。

“边缘艺术节”的广场节目设在“皇家大道”步行街上,街头聚满了各种表演、杂耍,路人也可以成为这种广场艺术的一部分,这让田沁鑫想起了早年间的北京“天桥”。 (田沁鑫/图)

田沁鑫英国文化连线在爱丁堡艺术节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什么?

大卫·艾略特:每年在爱丁堡艺术节上演的戏剧作品不计其数,为了给世界各地参加艺术节的戏剧制作人和演出商一个指导,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每两年借艺术节的机会推出一次“爱丁堡艺术节优秀戏剧节目展演”活动,精心选择“戏剧板块”中20至30部内容、风格各异并具有国际巡演能力的剧目,为参加者提供免费门票,并安排他们与来自英国的优秀戏剧团体、全球的戏剧推广者和英国文化协会的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田沁鑫你们会关注中国吗?

大卫·艾略特:当然。英国文化连线虽然不具备直接引进中国作品的职能,但是爱丁堡国际艺术节组委在挑选中国剧目时会征询中英文化连线的意见。今年的国际艺术节,他们就给国际艺术节的总监乔纳森·米尔斯(Jonathan Mills)推荐了中国国家芭蕾舞团的《牡丹亭》和上海京剧院的《王子复仇记》。

我们对中国的关注一直都在。这两年中国代表有所增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现在有越来越多来自中国的项目推广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