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动刀“中外合作办学”

现在的情况是,外国大学的经验没有真正影响到作为合作一方的国内大学,反倒是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正渗透到合办的大学中。

责任编辑:马昌博 李梁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口头上都讲得冠冕堂皇,但其实不少脑子里装着的都是钱”。

宁波诺丁汉大学理事长徐亚芬曾遇到过国外学校直言不讳地表示可以“卖文凭”——每发一份该校文凭,收费近一万美元。

教育部学位中心副主任王立生亦承认管理上的欠缺:中外合作办学,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管理体系,很多地方仅仅把它当成外事工作来管。

现在的情况是,外国大学的经验没有真正影响到作为合作一方的国内大学,反倒是中国式的应试教育正渗透到合办的大学中。

教育部去年公布了四百多家合法的中外合作办学名单,并规定7种学历证书不能获得认证。 (CFP/图/图)

全国六百多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即将接受教育部更“贴身”的监督。

过去几年,这一教育领域规模扩张迅猛但又乱象丛生。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大量名不副实的合办项目几乎令中外合作办学陷入声名扫地的信誉危机,这与教育部的核心初衷——“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相去甚远。

2011年7月底,教育部党组在京召开的务虚会上传出消息:将全面实施本科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质量评估。

此前,评估工作已于2009年下半年试点开展,但范围仅限天津、辽宁、江苏、河南四省市。如今评估全面铺开,将令教育部对合办机构和项目的生死存亡拥有更主动、更牢固的控制权。

有效的评估和管理或许可以逐渐洗刷中外合作办学的坏名声。但是,还有更多问题横在面前:国内一流大学缺乏意愿,国外一流大学疑虑重重,各利益相关方同床异梦,中外教育管理体制需要磨合……中外合作办学处于尴尬境地。

大部分都是二三流大学用来挣钱的

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要求中外合作办学坚持“公益性原则”,但赚钱仍是许多此类项目的主要目的。

“我们参与合作办学的一些学校,口头上都讲得冠冕堂皇,但其实不少脑子里装着的都是钱,这是中外合作办学现阶段存在的最大问题。其他的问题都是从中派生出来的。”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简称“学位中心”)副主任王立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学位中心是教育部直属事业单位,其评估处负责开展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