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龙”出没,深海争霸——中国海洋深潜历程揭秘

各国对海底资源的争夺,推动了深海下潜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在这场海底资源圈地运动中,其他国家在50年前就已起跑,中国如今拼命追赶,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艰辛?

责任编辑:何海宁 曹海东 实习生 史秋娟 胡清

各国对海底资源的争夺,推动了深海下潜的纪录不断被打破,在这场海底资源圈地运动中,其他国家在50年前就已起跑,中国如今拼命追赶,这中间经历了怎样的曲折艰辛? 

逼近7000米

5000米的深海是什么样子?目前,已有3个中国人能够身临其境。

2011年7月26日10时12分,当“蛟龙”号主任设计师兼试航员叶聪、声学专家杨波和潜航员付文韬依次出舱之时,东太平洋的下潜指挥现场、万里之外的北京视频会议现场一片欢腾。

历经近十年的努力,中国载人深潜计划终成现实,5057米——这一纪录使中国载人深潜进入5000米时代。

这只是开始,随后一周内,纪录屡被刷新,在5000米级别的五次下潜中,最大下潜深度达到了5188米。

仅仅一年前,人们还在为3759米激动。2010年“蛟龙”号潜入3759米深海后,中国已成为继美、法、俄、日后,第五个3500米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国。

5000米深潜成功后,意味着中国载人深潜水平已位居世界前列。目前海洋石油和矿石资源主要分布在3000米到4500米的海底。这也是各国潜水器工作水深集中在5000米以下的主要原因。

不过,5000米并非是深潜极限。早在1960年,英国人D·华尔顿和深潜器发明者之子丁·毕卡第,就曾乘坐“曲斯特II”号,在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到10916米,创造了迄今为止的人类最大下潜深度。这一深度也被称作“太平洋挑战者深度”。

但这种带有浮力舱的早期载人潜水器,由于活动范围有限,并未成为主流。各国纷纷选择了在海底可以自由活动的自航式潜水器。

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类载人深潜器13艘,其中有11艘由日本、法国、俄罗斯和美国的不同组织使用。这些载人深潜器均属自由自航式,其经常下潜深度主要在5000米以内,而其最大潜航深度则在6000米到6500米之间。其中,日本“深海6500”号,6500米;美国“海崖&r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上官兰雪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