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弃核决定花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专访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
弃核根本不是由福岛核事故引发的情绪化决定。做这个决定几乎花掉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只不过福岛核事故让人们明白,核电的风险大到即便是最高安全标准也无法避免,这正是弃核堪称革命性之所在。
责任编辑:曹海东 何海宁 助理编辑 袁端端 实习生 张晴 史秋娟
日本大地震过去整整三个月后,日本各地举行了“6·11去核电站百万人大行动”集会游行,呼吁废除核电站。远在欧洲的德国,则在6月6日由内阁通过了“弃核”计划。而中国自3月以来的核电安检仍在持续,等待重新开放审批。
在全球核电走向不明之时,德国成了决绝的弃核者,尽管评论褒贬不一,但这却是历史性时刻,“就像19世纪的工业革命那样”。2011年6月2日,德国驻华大使施明贤博士(Dr. Michael Schaefer)就德国“弃核”计划接受了南方周末记者专访。
南方周末:德国到2022年逐步关闭所有核电站的决定,被看作是对福岛核危机的“下意识反应”,事实是否如此?
施明贤:首先得理解一点,德国是世界上最成功、最有效率的工业化国家之一。相信我,我们还想继续领先下去。经济上的成功必然要求有竞争力的能源供应。
我们对核能的争议始于上世纪70年代绿色运动兴起之时,到今天已经持续多年。如果把德国放弃核电的决定当成是日本福岛核难的结果或者唯一原因,完全不对。
这场讨论的关键,是我们如何设计未来的能源系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邝立韵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