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五十年前读北大(14)

他的语汇,对我是很大的冲击,因为如果我们夸奖演员的演出,一定说“演得真好”,而不是说“装得真像”。他说的“装得真像”,却是认真的夸奖,不是现在人们说什么人装什么“装得真像”那个意思。

电影

1958年5月1日,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北京电视台成立。但是,因为民众普遍贫穷,家庭电视机绝对是凤毛麟角。我们学校,倒是有电视机,然而,大家很少有机会看到电视节目。

在我们差不多六年的大学时代,现在能够回忆起来的,我只看过两次电视。第一次是在哲学楼我们后来曾经上课的阶梯大教室,几百人面对一个顶多20英寸的黑白电视机,观看国庆十周年天安门广场阅兵和群众游行的实况转播。之前,学校是预报了这次实况转播的,我因为没有参加游行,就去看电视。当我走进阶梯教室的时候,那里已经满座,我就站在后面,看了大半个小时。电视机那么小,视距那么远,自然谈不上清楚不清楚,不过依稀还是能够辨认屏幕上的毛主席和周总理。

另一次是1961年冬天。我一位非常要好的同学,家有一台9英寸(或许12英寸)黑白电视机。一天,趁家里没人,他带我到他家观看第26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的实况转播。这位同学的父亲,是北大一位知名的教授。

作者:王则柯 出版:中信出版社 (王则柯/图)

在电视机普及之前,我一直相信1954年初中时候在广州的苏联展览馆看到的一条列宁语录,大意是:在所有艺术形式当中,电影对于我们的事业是最重要的。事实上,我们在大学的课余娱乐活动,也以看电影为主。

不过,那时候看电影,至少不能说是纯粹的娱乐活动。我在广州读初中时就在中山大学的露天电影广场看过苏联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进大学以后又看了一次。那是一部黑白电影。大学高年级的时候,我国翻译发行了苏联另外一部主题类似但是处理不同的彩色电影,叫做《保尔·柯察金》。我去看之前,一位农村来的室友对我说:“怎么,又去接受教育啊?”我去看这部电影,的确是非常自觉地去接受教育的。电影一开头,“保尔·柯察金”就对着观众说:“如果有人告诉你,保尔·柯察金已经死了,请不要相信。保尔·柯察金还活着,还在他的岗位上!”

虽说中苏关系早已恶化,但是因为电影《保尔·柯察金》的内容本身还是符合我们宣传教育的要求,所以我国仍然把它翻译出来上映。

看电影最多的时候,是刚刚入学的那一个月。正值国庆十周年嘛,不仅原来日子本身就喜庆,而且一批国庆十周年“献礼片”赶着时间隆重上映。这样,有些电影甚至安排在学校东操场露天放映,至少我记得《青春之歌》就是在那里露天看的,操场上银幕正反两面密密麻麻坐满了同学。电影《青春之歌》里面有一个情节,是地主的麦子在收割前夜被人&l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