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民主程序做出的决定较少后遗症——从建桥风波看加拿大社会的公众参与

尽管市府一再许诺不会为此加税,但市民根本不信。也有不少人连预算也不相信。他们凭经验知道,所有的大工程,最后都是超支的。

责任编辑:戴志勇

尽管市府一再许诺不会为此加税,但市民根本不信。也有不少人连预算也不相信。他们凭经验知道,所有的大工程,最后都是超支的。

反对派的存在,可以逼迫政府做得更出色。政府为了赢得民心,真是做到了不遗余力。

英属哥伦比亚省在加拿大西部,省会维多利亚是个海滨城市。2009年4月,市政委员会通过一项议案说,准备投资数千万加元,修建一座新桥,来代替已有八十多年历史的詹森街大桥。据说,这将是本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程项目。对此,居民们纷纷质疑:这么大的投资,钱从哪儿来?花得值不值?旧桥难道已经不能维护和修理了?为什么要建一座新桥?

到底是建还是不建?本文记载的就是这场历时一年半的风波,看看在市政建设这样的直接关乎居民利益的议题上,加拿大社会如何运行。

蓝桥困境

维多利亚坐落于太平洋东岸温哥华岛的东南端。詹森街大桥是位于维多利亚心脏地带的交通枢纽,每天过往车辆3万辆次,行人数以千计。由于海水腐蚀,桥身生锈后颜色发蓝,桥干脆被涂成蓝色,人们称它为“蓝桥”。

这座桥建于1920年。当时很前卫。为了便于船只通行,蓝桥被设计为一座衡重式、仰开的吊桥。每当有大船来,只要把电闸往上一扳,大桥就从中间分成两截,自动向上翘起,打开通道。大船过后,电闸拉下,桥回复原位。

这座桥是钢铁水泥结构。能够掀起的钢铁桥身的每一半截,即重350吨。为平衡桥身的翘起和放落,在桥的两端还装有两个各重780吨的大水泥墩子,起杠杆调节的作用。驱动桥身起落的,是两个各为75马力的电机。在20世纪20年代,钢铁和水泥还是西方工业化时代的时髦建材,这套电机起落系统在当时非常先进,整座桥的技术水平相当高。桥的设计者,是著名桥梁设计大师普莱斯顿。蓝桥建造费时三年多,1924年1月开通;耗资91.8万加币——这在当年是一笔巨资。詹森街大桥是当地的重要文化遗产。

新建大桥要背巨债

市政府的建桥计划并非心血来潮。蓝桥历经八十多年沧桑,其间有过几次较大规模的维修。对蓝桥的寿命极限,大家早就有所担忧。2009年4月,桥梁专家们向市政会递交了一份二百三十多页的蓝桥质量评估报告。 报告指出:这座桥底部的主体结构已被海水腐蚀,钢铁经过四分之三个世纪的风吹雨打而严重生锈;桥的电力动力系统已老化,有些零部件不再生产因而无法代替,不久终会停止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建桥的那个年代,科学对于桥梁抗震的认识还不够,所以这座桥的抗震能力严重不足。结论是:解决老桥的问题势在必行。

根据这个报告,市政会决议修建新桥。而建桥的关键,在于资金。据一些专家初步估算,如果大规模维修此桥,费用将为2500万到3000万,桥梁寿命可以延续40年;如建造一座新桥,费用将是3500万到4000万,新桥寿命至少持续一百年。此外,大规模维修时,蓝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茜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