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人】吕立新:借个齐白石刮场励志风
他在电视上讲齐白石,提炼出“励志”元素,呼应了现代人的迷茫和焦虑。对于奋斗在北京的那些生活在压力下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是心灵鸡汤。
他在电视上讲齐白石,提炼出“励志”元素,呼应了现代人的迷茫和焦虑。对于奋斗在北京的那些生活在压力下的年轻人来说,就像是心灵鸡汤。
吕立新最近成了名人,他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开讲《水墨齐白石》,只播七次,就火得一塌糊涂。齐白石新书趁热打铁出版,挤入畅销书行列。百家讲坛号称最苛刻的讲台,现在已经毫不吝啬地为吕立新准备新合同:明年3月,开讲徐悲鸿。同时,还有三家出版社找上门来寻求新书合作……
早上,毗邻北京长安街的南池子大街,通往皇城艺术馆的小径上,在一群举小旗逛京城的游客中,47岁的吕立新不紧不慢走来。在公众视角,他是一个靠百 家讲坛创造一个新收视奇迹的主讲人;而他的本行,却鲜有人知:他领导着一个国家最高规格的艺术品鉴定组织,旗下有两百多位国内顶尖鉴定家。
他办公所在的皇城艺术馆即将成为一个功能齐全的艺术品交易中心,将在这里成立。拍卖委托、专业仓库保管、艺术品抵押贷款,甚至还可实时交易,这在中 国都将是一个创新。作为世界新兴最大的艺术品交易地,北京需要这样的专业机构,也需要造就一批像吕立新这样有想法的“文化意见领袖”。
“没人比我更了解齐白石”
2010年春节期间,为重振收视率,刚更换制片人的百家讲坛,有意安排一系列重量级题材。在吕立新讲齐白石前,中国美术题材还没上过百家讲坛。结果,齐白 石不温不火只7讲,一炮打响。制片人告诉吕立新,百家讲坛一直想涉及美术题材,但这扇门总没推开。但熟悉电视语言,善于表达的演讲人却非常难找。百家讲坛 老人马未都是个聪明人,嘴皮子利落,但是马未都只讲自己擅长的瓷器和家具。
“没人比我更了解齐白石。我来讲齐白石是最合适的。”吕立新把齐白石放在极高位置。“中国近代美术史,谁排在第二位都可以,但第一位只能是齐白石。 研究中国近代美术,只能从齐白石开始。”现在评判画家成就一个重要指标,是市场价格,全球市场上,2009年第一位毕加索,第二位安迪·沃霍尔,齐白石排 第三。他认为齐白石作品透露出特有平民气息,拉近艺术和大众距离。吕立新加盟百家讲坛前,齐白石主讲候选人至少有三—中山大学教授录过一次,美术评论家梅 墨生录过一次,甚至齐白石孙子从日本回来也找电视台要录节目。当时制片人还让吕立新把讲稿给齐白石孙子看,多少有点叫板意思,吕立新没回避。最终选定讲齐 白石的仍是他。
找准民众需求的心灵鸡汤
百家讲坛之后,出版社趁热打铁,出版了新书,书名叫《从木匠到巨匠》。一路大卖。什么原因让这本书如此畅销?“我想齐白石讲座的成功,关键是我找到了齐白 石身上一个和当代结合的特质:励志。”齐白石只是个木匠,但是最终走入美术殿堂顶峰。吕立新独到之处在于,发掘了当下语境关注齐白石的切入点。吕立新研究 角度非常有新意,也符合历史逻辑,阅后的确让读者茅塞顿开。学术界有人士称,“吕立新是把严肃的学术版,变成通俗版。”而吕立新认为, 他提炼出“励志”元素,呼应了现代人的迷茫和焦虑。
“出名给我带来的都是负面影响”
吕立新办公桌上放着几本齐白石新书,来客,他都会送一本,工整写上自己和对方名字,还会录上白石老人一句名言。书封上,吕立新风流倜傥,因为修饰和灯光原因,显得流光水滑,不喜欢,“搞得太年轻,跟假人似的。”
他还是喜欢本色生活。“我希望找一个可以自己做的活,不被人打扰。但是现在显然不可能。”各种邀请不断,有请他讲课,有找他看画,这些他都不爱干。 本身他是清华北大兼职教授,社会活动很多,现在明显成倍增加。人爱好对于吕立新几乎成一个很奢侈的事情,年轻时吕立新喜欢打排球,直到今日,还保持着这个 年纪少有的好身材。他甚至没有赶时髦开个博客,理由是“实在没时间伺候”,只有一个贴吧,偶尔让秘书写点放在上面。
吕立新更愿意和来客谈一谈他关注的另一个话题—疯狂的艺术品投资市场—这是他本行。1994年中国开始有书画拍卖,不到二十年发展十分迅猛。同样情 况,西方用了一百多年。发展快,意味问题多。吕立新坚定认为,艺术品注定是小众市场。但是在中国却演变为人人羡慕和争相涌入的行业。他有点自我解嘲地说, 我讲座之所以火,一方面说明中国文化对观众有吸引力,另外也跟迎合大众对艺术品市场的兴趣有关。现在大家都投入进来不是坏事,可以拉动价值,起到保护作 用,对这个市场反而是好事。
网络编辑: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