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骥才:官员是保护文化遗产第一责任人
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是政府,如果政府要拆迁,不管什么文化遗产,谁也挡不住。国家不能把国家遗产推到市场,产业化了,文化遗产就保护好了,就可以繁荣起来了,这个概念是完全错误的。
责任编辑:姜弘 实习生 蒋潇
我坚决反对饮食、小吃、造酒进入国家非遗名录。饮食是人们用嘴保护的,你的手艺高,没人吃,谁也保护不住。
——冯骥才
酝酿十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2月25日正式通过,6月1日起执行。
冯骥才却很“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执行者及监督者,“我很怀疑最后非遗法变成一纸空文”。
最近十几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文化保护,他现在有几重社会身份,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参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等,只要有机会,他就会提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关的提案或建议。
他强调知识分子应有独立立场,他希望国家了解,知识分子的逆向思维“不是非要跟谁对着干”,而是提供另一种思维“供领导人参考。”
“知识分子的最高价值就是思想,我们把意见提出来,供领导人参考。”
他在政协里的一些提案都最终落实了,对于那些没能落实的,他会一提再提。
天津杨柳青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木版年画而知名,杨柳青镇南乡的三十六村正面临拆迁,2011年3月22日,冯骥才领着学生用摄像机、录音机和照片记录镇南三十六村的消亡。 (受访者提供/图)
委员、参事冯骥才:独立、参政、老问题
南方周末:为什么说政府是文化遗产的第一责任人?
冯骥才:文化遗产的第一保护人是政府,如果政府要拆迁,不管什么文化遗产,谁也挡不住。
1901年,李鸿章跟八国联军的那些代表们签《辛丑条约》的时候,八国联军特别害怕跟天津人在城墙跟打仗,因为城墙面对的是当时的租界区。他们以城墙里边的卫生问题不好往外运垃圾的借口,把城墙拆了。城市肌理还存在.。
天津老城是600年的历史,比北京城要早,城里面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建筑。天津过去有很多的盐商,一些巨富居住的老式宅院非常多,建筑也非常经典。1994年,天津要拆这个城的时候,我自费组织一批学者、摄影家,大概有六七十个人,把整个老城的街一条条考察了,后来把整个天津市也考察了一遍,给政府提了一个方案,哪些东西最好不动,最后政府汲取了我们的部分意见,但老城没有保住,卖给了一个香港商人把老城平了,五大道那块地没有动。
文化学者、专家应该起什么作用?除了抢救,还有传播。政府官员不知道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我们知道,要告诉他们,影响他们,让他们也有文化自觉,刻不容缓地保护我们的文化遗产。
南方周末:你当了28年政协委员,作为一个参政议政的人,这些年里,哪些提案是成功的?
冯骥才:我们参政大部分通过提案,有时候提案也能够起到作用。比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方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