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乱了,心却不乱 在大震灾里读日本

对于灾难,日本人的灵魂中有着坦然接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灾难愈深重,这种意识愈凸显。实际中的体现就是忍让、节制、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

责任编辑:曹筠武 郭力 杨继斌 实习生 王媛媛 范承刚 刘星

对于灾难,日本人的灵魂中有着坦然接受与坚持到底的精神。灾难愈深重,这种意识愈凸显。实际中的体现就是忍让、节制、自我管理与相互协助。

日本人具有这样的共识:个人对他所从属的社会负有重大责任,事态越严峻,就越应该管好自己。

在公共危机到来时,日本人更多地选择信任政府。国民与政府的良好互动与沟通正是这种信任的来源。

半个日本在下雪。大雪从3月15日夜里落下来,死亡的气息也被它彻底掩埋。“死亡就在我们脚边。”川端康成,这个迷恋死亡叙述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曾如此概括生与死的关系。

3月11日,大地震突袭日本东北沿海,海啸接踵而至,死亡来了。

3月15日,岩手县大船渡——这里是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整座城市在这个雪夜屏住了呼吸。大雪在市役所外飘着,无家可归的人们暂栖在这里。挤满近千人的市役所一片安静,人们偶尔的低声交谈都不会盖过屋外雪落的声音。

晚上,强烈的余震接二连三地袭击着这座城市。人们无声地承受着这一切,整个城市只有房屋在不断来临的地震波中挣扎的声音。

每次地震前10秒,政府都会给国民的手机发来预警短信。可人们已经习惯了,已经不太理会地震的烈度,只是低声念着一个个单调的数字。“刚才有7级,比昨天稍高。”

每一个人在提到余震的时候都显得轻描淡写。他们甚至会告诉你,如果摇晃的感觉还能承受,那就在7级以下;如果觉得房子要倒了,那就是7级以上。

在空前的灾难之后,日本人展现出的却是令人惊奇的平静与秩序。这是一个以怎样的规则组织起来的人群,这是一个有着怎样的性格特质的民族?

“日本人习惯于忍受自然灾害,并能泰然处之。”在《日本人》一书中,美国历史学家埃德温·赖肖尔试图分析日本人在自然灾难前的心态,“灾害助长了宿命论观点……日本人有一种承认自然界可怕威力的宿命论思想。与此同时,也锻炼出了在这种灾难以后重新开始奋发图强的巨大能力。”

很少见到哭泣者

在避难所,唯一一个哭泣的女人用毛毯紧紧地盖住脸,她不希望打扰别人。“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在福岛,一位从核电站周边被转移出来的人对南方周末记者说。

废墟中的日本人多如这位老人,只是搜寻,清理,脸上少有表情 (南方周末记者 翁洹/图)

这句话是采访中的日本人说得最多的。

每个日本人在灾难面前看上去无可奈何,在他们看来,“地震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海啸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停水、停电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核泄漏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在过去的6天里,大船渡的4万人正是在这种“无可奈何”的说辞下,以一种让人惊讶的克制和冷静,生活在这个劫后余生的城市。

现在看来,恰是日本人口中的这些“没有办法”,造就了他们最初的镇静。陌生人互相问候,交换过往经历的地震故事。东京地铁车站广播员尽可能传递他们所得到的信息。但多数时候,广播里只是重复这句话:“东京地铁为延误了您的列车服务而致歉。这是因为一场很大的地震。”

地铁都停了,每一条大街两旁的人行道上,都是黑压压的人流在缓缓移动,不见头尾的巨大队伍,好像是全体国民开始一场悲壮的远征,静默的表情和步履,如《出埃及记》里的一幕。

街头的电视前,许多回家的人停下了脚步,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