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旱”化?】华北“旱化”,危险仍在潜伏
中国北方的持续干旱,已经惊动世界粮食市场。2月8号联合国粮农组织一度发出警告称,中国正面临严重干旱,而这可能给世界粮食市场造成影响。
责任编辑:朱红军 助理编辑 袁端端
■新世纪的数次干旱,一再搅动国人之心,也一再提醒我们,善待自然之时,还要加强灾害预警,推进防灾抗灾科研共识,更重要的是修补我们的历史“欠账”。
又是一场旱灾至。上周的一轮降水,让持续数月的华北旱地终于有了喘息之机,但旱情走向却众说纷纭。应急的抗旱战役仍在持续,也注定会收获胜利,但华北更远的未来,与干旱更持久的抗争,却在最基本的趋势判断上遭遇巨大争议。
(CFP/图)
一场小雪远未改变旱情,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中心村村民只能为自家麦田人工浇水。 (南方周末记者 王轶庶/图)
大旱之地有幸事
干了4个多月后,2月13日,山东省曲阜市吴村镇的东大岭上终于飘起了细雪。
对于这场姗姗来迟的降水,60岁的农民孔繁友仍不免沮丧,雪下了半天,地上连影子都没留下就停了。“本次降雪对缓解目前旱情作用不大。”山东省气象台台长吴炜称。
自2010年9月下旬以来,又一轮干旱席卷北方9省市,山东受害尤烈,春节前后,在菏泽和济宁地区,对于旱情的描述,当地甚至用上了“200年一遇”的惊人字眼。
一场中国式的抗旱战役在春节未息的鞭炮声中仓促打响。而通行的打井取水已不是万能解药,济宁市水利局总工程师袁文亮对南方周末记者感慨,在济宁东部的曲阜、泗水等山区,由于地质原因,很多地方“三米以下就没有了地下水”。
作为济宁降水最少的地方,一千多亩地的东大岭三面环山,2010年全年仅下了281毫米,不到全市平均降水量的一半。吴村镇镇长乔桂军也说,由于地下无水、无法挖井灌溉,从年初六开始,他们就不得不启用柴油机械,从更远的水库和沟渠里,逐级提水。
此时小麦正值返青环节,返青水是小麦生产的“保命水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L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