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一来,谁也不算大片——101亿票房下的焦虑

投资人的思路是:对自己投资的影片进行最大化利益回收;导演的思路是:增加电影制作本身的投资和关注,让中国电影创作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袁蕾 李邑兰 实习生 赵大伟

“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上,内地导演协会核心人物张国立和冯小刚在交谈。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如愿超过了100亿,面对101亿的票房,导演们的忧虑远远多过喜悦。他们的忧虑来源于2011年3月,因WTO而放开进口好莱坞大片限制的传言。 (导演协会/图)

台湾导演协会会长侯孝贤提出“监制”以解决投资人不专业的问题。 (导演协会/图)

刚刚“被上任”的内地导演协会会长李少红。 (导演协会/图)

香港导演协会会长陈嘉上担心香港电影的基地——内地也会“沦陷”。 (导演协会/图)

1993年,三地电影导演协会在北京开会时,闻讯赶来十几个当红明星,想认识导演。2011年三亚举办的导演年会开幕时,一个明星都没有到。冯小刚发了条微博:“是一百多位导演的面子太薄,还是明星们太现实?”最后,终于看到了王学圻、王志文、李健、尚雯婕等明星的身影。不到一个星期,中国电视导演年会在北京举办,三百多位明星捧场。 (导演协会/图)

这不是一个胜利的大会

2010年中国电影票房如愿地超过了100亿——准确的数字是101.72亿,就在2011年1月12日,第十一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当天,《让子弹飞》的票房超过6亿人民币,再创华语电影票房新高。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分享胜利的大会。

“大家只看101亿票房的结果,怎么没有人说这是多少投资换来的?”

“101亿票房,只有2.5亿人次来看片。”

……

面对101亿的票房,导演们的忧虑远远多过喜悦。

研讨会的结果,是内地、香港、台湾导演协会发出了一份“让他们看看导演联合起来有力量”的联合宣言:宣言矛头首先指向片酬越来越高的明星;第二指向对电影创作限制过多的电影管理部门;第三指向对电影创作过度干涉的资本,也就是投资人。

呼吁建立电影法并不是新鲜的话题——2002年导演年会就曾提出过,8年过去了电影法也只是一个虚词。

控诉电影管理部门也不是新鲜的话题,紧接着的导演与电影官员座谈会上,有导演要求电影主管部门放开电影分级、放开题材限制,新鲜的是他们也同时要求电影管理部门增加对娱乐、低俗题材的电影审查,增加对明星片酬、明星拍片带众多保姆的管理。

这些愤怒又有些矛盾的要求,来源于2011年3月,因WTO而放开进口大片限制的传言,虽然这都是未经证实的传言,但“好莱坞入侵”的可能性却在2010年底以来成为了中国电影从业人员最大的阴影。

“投资人说了算”愈演愈烈的结果是业余的投资人为了追求最大票房,把明星当成了电影最最重要的环节,明星的片酬最高甚至能占到影片投资的70%,留给电影制作本身的钱捉襟见肘。明星携带的大量助理、保姆也成为了攻击对象。

投资人的思路是:对自己投资的影片进行最大化利益回收;

导演的思路是:增加电影制作本身的投资和关注,让中国电影创作可持续发展。

侯孝贤成为年会上一个关键人物,他希望大家不要再陷入循环无解的抱怨,同时提出了一个在现行制度下,最有操作可能的方式:增加监制。两年一次的三地导演会今年已是第11届。20年前的第一届在香港开的时候,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和台湾电影导演协会还没有成立,广电总局派了一个干部正襟危坐地记录,一位“说错话”的导演回北京后因此做了检讨。

与官员的座谈会上,导演们并不客气。“若是两年后再呼吁,狼来了再喊叫维护羊的权益,一切都为时太晚了。”一位内地导演说。

导演中心制还是明星中心制

“一部电影如果投资7000万元,明星会拿走5000万,剩下的2000万导演拿走,那就不用拍电影了。”一位导演说着气话。

明星确实拿走了5000万,但导演不能把剩下的2000万拿走,那里面包括了编剧、美工、灯光、摄影、配角演员和所有制作费用,也包括导演的报酬。投资越来越大,都投到明星身上,制作费不增反减。

香港电影导演协会会长陈嘉上对内地电影市场火红下的隐患十分忧虑,这种繁荣让他想到了香港的1990年代。

1980年代是香港电影所谓的黄金年代,那时投资商也是把大部分的钱给了明星。明星片酬疯狂时占到一部电影总投资的70%。还算新导演的陈嘉上给兴冲冲的嘉禾公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方亚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