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生哪来的优越感
infzm.com网友“朴至”发来电邮,希望就文理科问题展开讨论。
“打假斗士”方舟子先生最近在微博中说,“我觉得文史方面的书太肤浅太造作,读不下去,那不过是个人口味的问题。”即使是个人口味的问题,也不知道方舟子是否已经遍览文史著作才得此结论。但为何又有说出“中国文科太幼稚”,以至于认为“智商高不去读理科难道去读文科”,甚而发明“文傻”这样的词汇?……当今社会,理科生自有他们“优越”的理由。各级政府领导,各大公司老板,理工科出身的占多数。理科生的出路比文科生广,收入比文科生多,理科生想不感到“优越”也难。方舟子先生说“美国科学家、学者鄙视文科的言论多了”,他却并未举出例子来,如果确实有,那想必别人也可举出文科学者鄙视理科的言论来。
小编就此问题,通过电邮随机访问了几位读友。
北京一位媒体人说:
个人觉得理科的确比文科难学啊,随便一个人半路出家搞文科,都不是问题,理科就难了。说理科生智商高,平均情况下是对的。理科生有优越的理由,但终归“政治不正确”。
天津一位自由撰稿人说:
1.傲慢往往源自偏见。偏见多见于一知半解。
2.别人的优越感往往源自自我的自卑感。在工具理性甚嚣尘上的时代,人文暂时的沉寂是正常的,也是不正常的。(哈,车轱辘话。)
南京某高校徐老师说:
作者应属文科学子,似这等被理科生轻视的“鸟气”,对我辈在理工学校研习文科之人太熟悉不过了。我参加过一次学校的科研会议,一位理工学院院长无视在场诸多文科院系与会者,扬言道:“你们文科搞科研还要经费么?文科有张纸,有支笔不就行了!”在场竟无一人起而反对。由此可见作者确实是个小兄弟,还不能够熟悉并进而坦然接受这样的歧视。假以时日,他可能也会逐渐丧失持续愤怒的耐心。
再说倚理轻文的事。我认为,习文者之所以甘受当面羞辱而无所作为,皆因其在当下的环境中对这样的歧视已然麻木。但更重要的是,与理工科动辄上百万千万的科研项目相比,最多能争取到一二十万元经费的文科从业人员,对学校的贡献实在寒酸。在唯科研GDP的今天,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了各自的社会地位。扩展到整个中国社会,以GDP论英雄的成功标准,也决定了习文者丧失话语权。这都是GDP惹的祸,折射出中国近代以来长久积聚起来的“饥饿感”。这是现实,也是中国在偿还现代化进程的历史欠帐,即使难免走向极端,倒也具有合理性。
要我说,文理其实是一家,古希腊时只听说过哲学家,没有听说过什么数学家、物理学家。后来学科发展了,分类了,才有了所谓的学科门类,但哲学是“学科之母”这一说法还是得到公认的。学科的分类恰恰是人类认知能力不足的体现:万事万物皆有联系,按照所谓的某些特征对学科进行分类,恰恰是割裂了事物应有之联系,造成视野的局促和结论的偏狭。所谓的“文”和“理”分类,本身就是一种狭隘的认识……
华南师范大学赵同学说:
我认为方先生这段话很可能是气话,却也说明理科在其心中的重要性。确实每个人都需要学一学数学。柏拉图认为数学之类才是“实在”,才是“知识”。工业革命也源于技术革新,而非伦理革新。在我看来,理科乃培养人思维,给人以智慧;文科给人以常识,增长其经验。这些都是好的东西,是我们都需要的。往往好的学者(如罗素、爱因斯坦)在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造诣……
北大兔子同学说:
“理科生比文科生优越”——这种想法,大概是从中学时开始的。我中考时,计入总成绩的科目是语、数、外加物理和化学,史、地、政只是会考科目,只要能及格就行。进入高中,在高二分科前,年级排名时仍然只算语、数、外和物理、化学五门成绩。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中学生来说,有什么比考试这根指挥棒更具威力呢?除了少部分一开始就打定主意学文的人,大部分同学都或主动或被动地把6年中学生活的2/3花在理科上。学了4年才转而学文,当然会被认为是智力不足的无奈之举了。
那些生于晚清、民国的中国科学家们,大多有很深的国学根底,比如詹天佑先生能给家人写诗,杨振宁先生能与旧时同窗探讨文学理论。这大概与他们中学时所受的教育有关。要改变“文不如理”的想法,或许可以从改革中学教育开始吧。
p.s. 读历史能让人产生卑微感。方舟子先生如果能多读点史书,或许就能用一种更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打假”了吧……
广东广雅中学高三雨林同学说:
在我们学校(以及其他大多数学校),很多在高一成绩名列前茅(高一时文理都要考)的同学在文理分科时都选择了理科,也就 是说理科的竞争更强了。所谓“理科不好所以才选文科”的情况也是比较普遍的。而选择理科的同学,很少说是“文科不好所以选择理科”,而是,“讨厌政治所以选择理科”。
首先,我特别不喜欢被人家下标签说是“文科生”或“理科生”,因为我是一个文理科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对我来说,如果文理都要考的话反而对我更有利。我也不想忍痛割爱,我也了解学习历史和地理的重要性(抱歉,我也非常讨厌政治),可现实摆在我面前——就得选一个,好吧,那我选择理科。
在我们学校,每个年级有12个理科班,6个文科班,每个理科班男女各占一半,文科班却男生只有寥寥几人。我平时挺喜欢和男生打交道,不想呆在只有几个男生的班级——哈哈,这竟然也成为了我选择理科的一个原因。
其次,我觉得现在我们学习的历史和政治都比较主观一些,言论也不是那么的自由,以至于学起来会感觉内容有些无趣,总是有些颂扬这个鞭挞那个,“被灌输”的意味。相反的,科学是全世界一样的,在哪个国家都一样。这是我选择理科的第二个原因。
那我再说说我对“为什么理科生出路比文科生多”的理解。在我看来,我们理科班很少会出现什么书呆子式的同学,而且往往理科生在看报,给出自己意 见这方面似乎更直接更有力。我认识好些我认为非常有智慧的理科生,他们看书看得很多,很有自己的想法。课外书对他们来说是学习理科最好的调剂。而文科生看的书多是些政治历史类的,因为他们看的时候会很自信地认为读这类书会对他们文科的学习成绩有直接的提升,我想这也会对他们在其他类型的书的涉猎上有一些阻碍作用。(抱歉,我是不是有“理科优越感”?呵呵)……
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文理科都该学,它们都很重要。但政治课,除了哲学这部分很有价值,其他我觉得……无语了。
上海大三学生东方葵说:
这个现象的产生来自于两方面的“齐心协力”:畸形的教育制度和单一的价值观。
问:理科生的优越感哪里来?
答:理科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现象背后的内在因果,而文科又不需要知其所以然,故只要死记硬背就好了——而死背,属于“只要是个人都能做”的事。
呜呼,此为教育之悲哀。真正的文史学习,死背不仅没有任何用处反而会僵化思维、扼杀创新,因为社会科学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而如今我们的文科教育很强大的做到了这一点——死背符合主流价值观的答案就能拿分(所以呼吁高考作文改革是隔靴搔痒,言论自由才是根本)。
又问:理科生的优越感哪里来?
答:理科生的出路好、待遇高。
再问:理科生为什么出路好、待遇高?
答:因为国家的发展重点就是经济建设,而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此为价值单一,这里的潜台词就是:我们理科是社会发展大舞台上的主唱,而你们文科顶多算个伴舞的。
不可否认这就是现实,从每年的财政拨款就能看出,我们在科学技术领域的研究投入大大超过人文社科领域的,因为我们的宗旨是:GDP就是一切,其他的都是浮云。
作为一个 “文科生”,被“理科生”歧视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别人听闻我是文科生必报以“你肯定理科不好”的反应。从前我还会据理力争,声明自己是真的喜欢文史,而后我想通透之后就心平气和了许多。如今碰到这样的“唯理科主义者”,我的方法很简单:试图跟他聊聊所谓的理科领域。我要告诉他,我虽不懂阿尔泽拉-阿斯科利定理云云(事实上普通人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它们的概率为零),但我对普遍的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相当熟稔,而我面前的这个人,也许连“贵州是个省还是市”都答不上来。
这就是社会的畸形,也怨不得身处其中的个体,方舟子也不过是当代畸形教育制度和单一价值取向下的另一个牺牲品罢了。
个人而言,我极讨厌文理科生的二分法,人们被贴上了荒谬的标签并为自己的无知提供了正当性理由:我是文科生当然不知道为什么会跳闸、跳闸后如何处理;我分不清法院和检察院是很正常的,因为我是理科生嘛!
常识是不分文理的,学生更不应该被学科所定性(况且这样的学科二分法在世界上广受诟病)。
初上大学时,我常在课上发表一些“另类”言论,从而引发了周围人的猜测:这人到底读文读理的?对此我毫不掩饰地承认我很自豪,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
对此问题,您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来信:nfzmreview@gmail.com
网络编辑:休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