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陈乐民先生的最后两本书

这两本集子虽然多是作者生前零碎文字的辑存,但却鲜明表现出同时存在于陈乐民先生身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

责任编辑:刘小磊

陈乐民先生去世快两年了。陈先生去世后,家属为他出版了两本新书。一是《一脉文心——书画中的陈乐民》;一是《给没有收信人的信》。这两本集子虽然多是作者生前零碎文字的辑存,但却鲜明表现出同时存在于陈先生身上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前一个集子的文字(包括其中的书画)反映了作者所浸润传统文化色彩的浓重;后一个集子的文字多表现对欧美文化的思考和感悟。如果说前者多感性,多是审美的话;后者则多理性,多是哲学的、社会学的。两者并行而不悖。

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原所长陈乐民(1930-2008)

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

陈先生幼时生长在北京,受过比较完整的传统文化的教育。他自幼爱好书画,曾在“四友画社”拜师学国画,每年四友画社在中山公园的来今雨轩的画展,都会有他的作品出现,如大幅的山水中堂以及册页等。那时陈先生才十多岁,已经受到很深的传统艺术的熏陶与浸染了。中国的书画诗词最能移人性情,陈先生本业是治“西学”的,但他一生中对于传统的钟情和至老不变的传统文人的审美习惯(例如他听京剧偏爱 “含蓄内敛”文人气足的余叔岩,而不喜欢雅俗共赏的麒麟童和马连良)都与他自幼学习书画的经历分不开的。《一脉文心》中收录了陈先生不少书画作品,大多创作于晚年,都有着很强烈的“文人书法”(“文人字”先生定义为“文化人的字是性情中的字,率性为之,‘天然去雕饰’”)和文人画的倾向,可见传统文化和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趣味已经成为陈乐民安身立命的基础。

可是这远远不是他的全部,在《给没有收信人的信》中还有另一个陈乐民。我们从这本书中看到的是个十分理性、勇于思考和强调怀疑与批判的智者。他在《感情与理性的矛盾》中夫子自道:“我实在非常喜欢我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wangqian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