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的困境和出路——地产新说(七)

保障的本意应该是救助而非奢侈的福利,事实上,租房才是贴近最低需求的纯消费行为。这个意义上说,廉租房或者公共租赁房才是住房保障制度惟一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

责任编辑:余力 助理编辑 温翠玲 实习生 彭芸

【横看成岭·楼市】

保障的本意应该是救助而非奢侈的福利,事实上,租房才是贴近最低需求的纯消费行为。这个意义上说,廉租房或者公共租赁房才是住房保障制度惟一应该提供的公共产品

乱象丛生的房地产市场,有种声音逐渐为大众认可并占据了主流,那就是通过“住房保障体系”来降低房价:让最低收入者住廉租房,低收入者买经适房,中等收入者(夹心层)买限价房,高收入者去买商品房。

应该说,提出住房保障的初衷是良好的,保障也的确是一个正常社会的必需品,但是,靠政府有形之手根本不可能达成那么多层次完美的匹配,供需的平衡绝不可能通过人为贴标签和政府定价的方式完成。如此“保障”沿用的仍是计划经济的粮票思路,甚至已经异化为用公共财政为少数人谋福利。

旧版经济适用房诞生于住房市场化改革以后,其目的是让低收入者“买得起房”。首先,“让低收入者买得起房”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住”得起和“买”得起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消费是分层次的,生存权不等于奢侈权,“买房”体现的是奢侈的置业行为而非生存必要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王尔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