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纪念专题】《龙须沟》:一出戏就说清了我们的政权
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奖状给老舍,上面写着:“《龙须沟》阐述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责任编辑:平客 实习生 常仙鹤 徐清清 赵大伟
美国回来的老舍、法国巴黎大学毕业的博士焦菊隐完胜解放区艺术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发奖状给老舍,上面写着:“《龙须沟》阐述了人民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2010年6月6日,北京人艺话剧《龙须沟》第三轮演出结束。《龙须沟》还能再演,是谁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复排导演顾威1966年进入人艺工作,在他的记忆里,尽管每次总结人艺的艺术传统,都要打《龙须沟》讲起,但几十年间,从来没人提议复排这部起家戏。
2009年,老舍诞辰110周年,老舍之子舒乙给北京人艺院长张和平写信,提议复排《龙须沟》。舒乙在信中列举了五六条理由,每一条都无可辩驳,包括:《龙须沟》是北京人艺1952年成立后的起家戏,自此现实主义成为人艺安身立命的法宝;老舍先生因为这台戏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人艺接受了舒乙的建议,“开始只是想作为内部纪念”,顾威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复排《龙须沟》,舒乙点名请他导演。
尽管有1996年导演曲剧《龙须沟》又得奖又叫座的经验,顾威对复排话剧《龙须沟》并没有十足的底气:“现在都看帅哥美女,这种穷戏、破戏谁看?”首轮演出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龙须沟》不止属于1950年代的老舍、1950年代的北京。
新版《龙须沟》削弱了政治性,更强调人的价值回归,不再只是一个臭水沟的故事,而是一个大时代下潦倒至失去尊严的人的故事。 (CFP/图)
“三结合”结合出《龙须沟》
1949年底,老舍从美国返回阔别19年的北平——此时北平已经改名北京。本以为多年未通音信的亲人们一定早就饿死了,可三个姐姐、一个哥哥都还好好地活着,虽然衣服上补丁摞补丁,但都浆洗得很干净。老舍后来的小说《正红旗下》里写过的那位大姐告诉老舍:你的外甥都当了工人,解放前是地下党的,当上了工会主席。
老舍把大姐接到丹柿小院,一住就是一两个月。“他们俩很亲,饭桌上互相挟菜,也说说以前的事情,但更多的话没有。老太太没事干,一双一双地纳鞋底,我们全家都穿上了她做的鞋。有时候,她弟弟写东西,她就走到他的房间外头,趴着窗户看他。”舒乙回忆。
窗里的老舍多半在奋笔疾书。事实上,从舒乙记事起,老舍一直恪守着上午写作的工作律条。
在很多老作家往往因“出身”不好,在时代面前交白卷,再也写不出新作品的时候,天才“写家”老舍却有写不完的东西。鼓词、快板、话剧……“大跃进”的时候,文学也要放卫星。田汉跟老舍打擂,老舍偷笑:他根本不可能战胜我。果不其然,解放后没写过东西的田汉在那年写出剧本《十三陵水库畅想曲》,而同一年老舍却写了三部,其中就包括《茶馆》。
而《龙须沟》则是老舍在火红的1950年代的开山之作(虽然有《方珍珠》在前,但影响力远不及《龙须沟》)。
《龙须沟》可谓1958年之后盛行的“三结合”创作(领导出思想,作家出技巧,群众出生活)的始祖。当时北京市市长彭真希望人艺拿出一部以“城市建设为市民”为主题的话剧。人艺院长李伯钊找到刚回国不久的老舍。老舍有腿疾,人艺特地给他派了一个叫濮思温的年轻助手,濮思温每天上午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