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来信(100401)

记得在香港,爸爸第一次带我去办身份证。爸爸没听清楚工作人员的话,请他重复一遍。工作人员有点不耐烦,口气急躁了一点。爸爸就问:“你的证件号多少?”一听这话,他立刻紧张起来。

责任编辑:陈敏 史哲 蔡军剑

都知道了,还封锁信息呀?

◆回应“以身体检测铅毒的乡村儿童”(3月25日B5调查)

一位媒体朋友告诉我,郴州嘉禾、桂阳两地血铅事件发生之后,他去当地采访,采访车刚到不久,就被两辆警车一前一后夹着“请”到了警局,警方不断施压,并打电话疏通关系,在警局呆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朋友放弃了采访。听了他的讲述,我很不解,血铅报道早已铺天盖地了,为什么还要封锁信息呢?照此思路,再发生类似事件,是不是还得让儿童们用身体来检测一次呢?

(长沙 不明真相 自由职业者)

信息公开,心里踏实了

◆回应“‘疫苗不良反应需及时公开’”(3月25日B5调查)

上周,女儿学校打甲感疫苗。和以往不同,这次还附一张表,详细说明打疫苗的各种注意事项,以及可能造成的不良反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如果愿意打,家长签字;不愿意就不签,完全自愿。说实话,如果没有这张表,我不会让女儿打疫苗。但看了说明,心里反倒踏实了。

(安徽全椒 孙维国 农民)

“半裸”也行

◆回应“‘全裸乡政府’台前幕后”(3月25日B7时局)

在我们班,班费开支是“全裸”的。学期末的班会上,班长都会在黑板上写清楚本班历次活动的具体花销,以供同学们了解、监督。

由此联想到政府财政的公开,其实我并不奢望&ldqu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