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音乐论坛——互联网:音乐的敌人还是朋友?

百年历史的唱片业在1990年代遭遇盗版夹击,尚未转身,又迎来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2009年是中国唱片公司的又一个寒冬,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关系持续冷战。

责任编辑:平客 实习生 王华 李颖 许斯佳 盛佳婉

国际报道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年初发布了音乐产业最新的报告:对音乐行业来说,过去的十年是最坏的十年,而2009年是过去十年中最坏的一年。至少在2013年之前,这种趋势不会改变。而实际上,2009年是音乐行业史上称得上是最糟糕的一年,全球收入63亿美元,比上年(2008) 衰退了13%,不到1999年的一半。2009年人们的音乐消费比上年减少了32%。

而在中国,音乐更被认为是几乎形不成一个产业,传统唱片一年只有2亿元人民币的市场份额。有百年历史的唱片业在1990年代遭遇盗版夹击,尚未转身,又迎来了互联网的巨大冲击。2009年是中国唱片公司的又一个寒冬,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关系持续冷战。传统唱片的制作生产被免费下载不断侵吞,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及艺人希望在现场表演尤其是如雨后春笋般激增的音乐节上杀出一片天。

2月7日,南方周末邀请音乐人高晓松,新蜂音乐创始人、MySpace中国战略及产品顾问爱火(iFire),互联网观察家洪波(Keso)在北京进行了一次有关音乐与互联网的对话。

音乐遭遇互联网,却成就了现场音乐。2009年,音乐节扎堆,形式各异,年轻人在音乐节中肆意疯狂,释放自我 图/CFP

音乐的未来是免费

高晓松(音乐人) 口述

音乐其实是无敌的,一切的敌人都来自于贪婪。早在10年前,我受聘在搜狐做总监的时候,别人问我,你觉得互联网是一个什么东西?当时大家都说互联网是一个写帖子、收邮件的地方,我当时说互联网就是电,它带来的革命就像当年有了电一样。

所以互联网不只是媒体,就像电被发现之后,开始人们只想到用它来点亮电灯,后来才发现电也能洗衣服,什么都能干。互联网也是这样的。

电来了之后,对音乐产生了什么影响呢?高高在上的歌剧院没了,歌剧院从每个城市若干个变成了一个,用来瞻仰。电提供了唱片的大量复制,导致了这样的改变,互联网带来的是更大数量级的复制,比电提供的数量级还要大很多,高高在上的唱片就被互联网消解了,就跟电当年消解了高高在上的歌剧院一样。基本上互联网能提供的东西和电差不多,就是一个庞大的复制量。

这对音乐有什么伤害呢?从音乐本身角度看,每一次复制量的扩大都是对音乐才华的稀释。原来歌剧院那么多,只能给音乐家们发三个号,比如巴赫、莫扎特之类的,后面没你事了,不带你玩了。唱片的庞大复制量出现之后,就需要发出300个号才能满足庞大复制量的需求,所以巴赫、莫扎特领完号,后面还有297个各种鱼目混珠、滥竽充数的人都能领到一个号,互联网的复制与传播量则需要发出三万个号。

另一方面,歌剧院时代,一个人一生可能听了100首歌,但是有50首都会唱;唱片时代一个人一生可能听了1000首歌,还是会唱50首;互联网时代,可能一个人一生听了10000首歌,依然只会唱50首。所以,除了那前几名,其实没什么变化,不管是歌剧院时代,唱片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排头兵都是一样的,只是后面出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泥沙,你说这对音乐是好还是不好呢?你也说不清楚。有这么多的人来搞音乐没什么不好,可是音乐本身有一个属性,就是全世界的人都来搞音乐,也只有一个或几个排头兵,全都使劲写、使劲倒退也只有这么多,因为它不具备大量生产的能力。

这也就是说,音乐本身并不具备成为商品的属性,商品的属性是要能迅速地扩大生产,生产工具需要不断提高和革新,可音乐的生产工具500年来没革新过,500年前用钢琴,500年后还是钢琴,并且弹钢琴的水平没比500年前提高一点,那些节奏就是500年前的大师们做出来的。你不具备使用更先进的生产工具的能力,你就不具备提高生产力的能力,这是马克思说的,你不具备提高生产力的能力,你就根本不具备成为商品的属性。

所以,音乐本身就不是一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