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国民党为何“三合一选举”失利?

国民党的败绩,将可能微妙改变台湾当局的内外政策,自然也包括大陆政策

台湾举行的“三合一选举”(即把县市长、乡镇市长、县市议员等3种民意代表和地方民选首长,毕其功于一役,合并成一次选举),于日前落幕。掌握所有政治资源的国民党尝到败绩,县市长席次由原先的14席减为12席,失去宜兰县及花莲县,民进党增加宜兰县,由3席增加到4席。

在台湾当今的政治现实里,这场“三合一选举”,将可能微妙改变台湾当局的内外政策,自然也包括大陆政策。

台湾目前的政治选举制度,沿自两蒋时代,李登辉时代作了大规模变革。其改制的主要目的,是要落实草根民主。根据这套选举制度的精神,即便是最高领导人(“总统”)也必须具备相当程度的草根性,否则很难通得过。

如此一来,固然强化了各级首长的民意合法性基础,可也形成了地方到中央、一以贯之的“捆绑效应”。小至地方上最底层的村里长,中至乡镇市长、县市议员、县市长,乃至“立法委员”,直到“总统”,全部环环相扣,紧密连结在一起。

根据这套选举制度,低一级的首长或者民意代表,就成为高一级的首长或民意代表的“桩脚”。所谓“桩脚”,就是选举动员和拉票的基本干部(注:某些买票贿选的违法行为,通常也要透过同党或同派系的“桩脚”才能完成)。每逢选举,“桩脚”必须作为上一级的首长或民意代表的助选员,反之,如果轮到下级的“桩脚”选举,上层的各级首长或民意代表,又成为这些“桩脚”的超级助选催票员。

台湾这一整套的直接民选制度,便形成草根性十足、具有强烈分赃性质的选举制度。候选人想从这套选举制度中胜出,势必在先天上具备草根特质,后天上又要与这套分赃体制融为一体。这套分赃体制的更大特色是,它一路把从村里长直到“总统”全部捆绑在一块。

是故,以马英九这样充满精英主义色彩的出身背景,能在2008年选上台湾领导人,真可谓是一项奇迹。这一方面得利于马英九当时清新的政治形象,有别于呲牙咧嘴、操弄民粹的民进党“天王”;另方面也得利于民进党执政8年弊端丛生,经济萎顿,惹得民怨沸腾。

暴风雨中的两记雷电,不可能先后打在同一个地方。这种巧合几率实在微乎其微。马英九之所以通得过这套草根性选举制度,通得过利益捆绑环环相扣的政治分赃制度,是因为他占了大环境的优势。然而,一旦他坐上权力宝座,身居大位又兼国民党党主席,已俨然是台湾最大的利益分配者了,却仍然在这次三合一选举尝到败绩。

国民党这次败选因素错综复杂,其中一个基本因素是,过去1年8个月以来,台湾当局拿出的民生经济成绩单,实在不尽理想。据统计,目前老百姓的薪资所得不升反降,倒退到了1997年的水平。

除了经济表现让民众失望,当局治理效能不彰的问题,也备受民众疵议。诸如发生于去年8月8日的台湾南部大水灾,初期救灾行动的缓慢与消极,一度引起若干民众强烈反弹。这些“坏账”,全都记到了国民党和马英九身上。

比较马英九去年在“总统”大选中,于17县市赢得了近61%的得票。这次国民党选得票率仅为近48%,失票率高达13%。更严重的是,若干县市基层彻底绿化的问题。而基层之彻底绿化,更将颠覆本文前述之草根选举制度,危及国民党统治的底盘结构,这必将弱化或者裂解2012年马英九竞选连任的基层动员能量。

国民党艰难的考验其实才刚开始。明年此时,台湾即将举行五大都市(直辖市)首长选举,由于这项选举的选民总数,远较这次三合一选举众多,影响力更是非同小可。

而且,马英九一方面要打选战,另方面还得兼顾政绩,必须保证在一年内让经济数字逆势上扬,才有可能挽回逐步流失的民意,这正是执政当局极高难度的挑战。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