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眼泪、鼾声与梦想
2009年12月7日,1200辆高耗油的豪华轿车、140架私人飞机云集丹麦小城,带领世界进入哥本哈根时间。
责任编辑:朱红军 曹海东 实习生 郭海燕
“十七年来第一次,气候变化大会实行入场的限制管理。”
2009年12月7日,1200辆高耗油的豪华轿车、140架私人飞机云集丹麦小城,带领世界进入哥本哈根时间。
被疑似炸弹的可疑包裹耽搁了短暂时间后,驶向贝拉中心——联合国气候大会会场的地铁,像一台穿梭地球的机器——每停一站,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人群鱼贯而入。
地铁载着所有的人们驶向同一个目的地,同时,也驶向了对同一个话题的关注——如何应对气候变暖。
会场内,政治家们,在错综复杂的谈判桌上,等待对方翻开最后一张底牌;会场外,人们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也因气候变化而改变。
尽管绿色人士通过五花八门的方式表达对达成协议的渴望,但这可能只是一种奢望。 图/CFP
一
会场内,设在代表团办公区的中国新闻中心,翻译侧身问,“需要翻译吗?”发改委气候司司长苏伟点点头并小声说,“咱还真没见过这阵势。”
数十名中外记者,将这个只能容纳一二十人的房间挤满。“长枪短炮”严阵以待,让苏伟有些意外。这是他作为中国谈判代表团首席代表首次公开亮相,并接受中外记者提问。
苏伟显然还有些不太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王怜花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