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MJ:This Is It》 用有限创造无限

《This is it》这部临时赶制的纪录电影,令观者无限感怀,它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可以和影史上的顶级作品比肩。

单看表象,本片甚至不能称为电影,只是一部半成品的演唱会录像。Sony公司花了6000万美元从迈克尔·杰克逊(以下简称MJ)告别演唱会的主办公司AEG Live那里买来了数百小时的彩排花絮,以及对各工种人员的采访片段,但是这些录像都不是专门拍摄的。仅凭这有限的素材,导出(或者说剪出)一部并不沉闷的纪录电影,可谓化腐朽为神奇。以《歌舞青春》系列扬名的导演肯尼·奥特加再次证明了自己对歌舞题材的出色掌控力。他的上一部电影《麦莉·赛勒斯演唱会纪实》至今仍保持着7000万美元的音乐纪录片全球票房纪录。当然,所有人都明了,这个纪录马上就要被打破了。

作为纪录电影,本片没有任何戏剧冲突,只有MJ最具代表性的歌曲在制造高潮。片中选用的16首歌曲中,只有《This is it》是新曲,并且和演唱会的顺序一样,《Beat it》、《Thriller》和《Billie Jean》这3首MJ的早期成名作被安排在了电影结构中的高潮时段。这样的安排自然而然带出了一种回溯的感觉。当MJ站在升降机上说:“那就从《Beat it》开始吧”,所有观众都明白,高潮要来了。合理的安排歌曲顺序,正是本片引人入胜的法宝之一。

谁都会说“演唱会不是歌星一个人的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如何表现出演唱会是集体力量的结晶,却是需要巧妙设计的。本片在每一首歌之前,都把镜头聚焦在一个工种身上,而这个工种和其后歌曲演出的效果紧密结合,避免了因过分集中于MJ而引起视觉疲劳。这样系统的归类使我们不仅体验了MJ表演的魅力,还深刻体会到工作人员的劳动带给表演的神奇效果。这是对他们的最好的颂扬。

本片素材质量参差不齐,有高清设备拍的,也有家用DV拍的。编导在画面和剪辑上运用了一些小技巧,使得原本简陋的花絮片段丰富多彩起来。在介绍完MJ和工作人员的准备后,歌曲从试唱流畅地转为正式演唱,画面的转换给人无缝衔接的舒适感,甚至连口型都可以完全接续。这种手法使影片不仅模仿了演唱会,甚至产生了MV的视觉效果。影片不断在幕后工作和台上表演之间切换,一来调节了节奏,二来使观众兴奋过后可以重归冷静,品味非演出状态下的MJ。奥特加还在画面上进行了局部的风格化处理,比如虚化、慢镜、黑白等手段,不仅丰富了画面,还掩盖了一些瑕疵。

片中的表演,可以打零分,也可以打满分。面对空无一人的观众席,MJ、伴舞、伴唱,以及所有演唱会工作人员,都不能算作是在“表演”。没有了现场观众,舞台上的人便远离了流行音乐总也摆脱不掉的金银外衣,变得分外通透。观众看到的是流行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体现出的本源性的魅力。零分,还是满分?这根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MJ是王,是流行音乐之王。而《This Is It》和MJ本人一样,在有限的时光里展示出了永久的魅力。

《闪亮之光》(Shine a Light, 2008)

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纪录巨星:滚石乐队

看点: 全奥斯卡班底,可谓音乐纪录电影中最豪华的制作阵容

《U2 3D演唱会》(U2 3D, 2007)

导演: 马克·佩灵顿

纪录巨星: U2乐队。

看点: 第一部完全用3D摄影机拍摄的真人影片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