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不要把产能过剩的罪推到民企头上
我们需要指责的是诸侯经济,是价格扭曲,是资源错配,要哀叹的是缺乏真正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来承担并购重组的责任。不管国企民企,低效企业应该坚决被淘汰出局,如此产能过剩的形势才有扭转之机。
我们需要指责的是诸侯经济,是价格扭曲,是资源错配
即便对经济不感兴趣的人,对于“产能过剩”这4个字也一定不陌生。从工信部一而再、再而三地发布产能过剩预警,就可以得知产能过剩的严重性,在这份长长的名录中,基本把钢铁、水泥等重点行业挨个点一遍名,甚至包括貌似高科技实为高污染制造业的多晶硅等领域。
解决产能过剩,有个最简单也是最愚蠢的办法,就是以结构重组的名义,把民营企业全部整合掉,如此一来,产能少了,大企业保住了,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如此思考问题的,不是不了解中国的经济结构,就是头脑中充斥了计划经济,以为中国产能过剩、价格恶性竞争就是一帮民企没有大脑、不服从管理的结果。
事实恰恰相反,在一些行业,恰恰是诸侯经济、政府信用的支持导致了产能过剩的结果。拿钢铁行业为例,我国从2005年就开始呼吁淘汰钢铁落后产能,但成效如何呢?微不足道。国家最初对钢铁产能的淘汰标准是,“2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很多企业改建300立方米甚至更大的高炉以应对。按照《环球企业家》的报道,河北一家民营钢铁企业的高管称,这些超级高炉只有生产板钢类才能实现规模效应,而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重点行业公共设施、基础建设等产生的需求是建材类粗钢。结果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从粗钢到高等级钢材一起过剩。
据统计,目前中国有大小钢企1200家左右,其中大中型钢企约70家。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相比之下,2007年韩国浦项制铁公司粗钢产量占到本国产量的60.61%,德国的蒂森克虏伯、日本的新日铁和JFE公司、美国的美国钢铁公司(USS)、俄罗斯的谢维尔等钢铁企业,其粗钢产量占本国总量都超过了20%。所以,大钢厂振振有辞地抱怨,小钢厂的恶性竞争导致了市场的无序,是产能过剩的罪魁。这才有了政府一手包办、效率令人质疑的山东钢铁并购日照钢铁的案例,还显得那么理直气壮。
但看看中国大型钢厂日新月异的生产能力吧。国际钢铁工业协会(IISI)揭晓的全球钢企2008年排名显示,宝钢集团2008年粗钢产量增至3540万吨,仅次于“榜眼”日本钢企新日铁3750万吨的粗钢产量,在2007年排名第6的基础上,抢在“2010年最后期限”前进入全球钢企前3强。今年7月初,工信部发布的钢铁产能的排行榜上,宝钢已将第一的位置让给了河北钢铁集团,毫无疑问,在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河北钢铁、山东钢铁的产量还将持续向上,因为他们要保住钢铁行业前三强的位置,保住本地的税源不外流。相信未来中国的钢铁产能还会继续上升。
本来,解决产能过剩的办法之一是,在经济下行周期,让那些没有订单、效率低下的企业被高效企业并购。资本市场有噬血的鲨鱼,这些投行们会敏感地闻到弱势企业奄奄一息的味道,调集资金围歼这些企业,让他们成为高效企业的盘中餐。
但我们做的恰恰相反,随着大批订单的出台,钢铁市场再次憧憬好日子即将到来。2008年12月,钢铁市场即出现了稳定的反弹趋势,停产的企业纷纷复产,钢价居然连续出现了十几周的上涨,搞得钢企纷纷复工。各地企业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一哄而上。发改委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完成投资1405.5亿元,目前在建项目粗钢产能5800万吨,多数为违规建设。没有信贷支持,没有当地的审批,这些项目能够起来吗?现在钢铁企业形势急转直下,价格数周下跌。若不及时加以控制,粗钢产能将超过7亿吨,产能过剩矛盾将进一步加剧。
这哪里是民营企业的错,很明显是信贷、政策、价格扭曲导致的严重资源错配。
别把产能过剩推到诸如日照钢铁这些民营企业头上,他们的头太小,承受不起这么大的帽子。我们需要指责的是诸侯经济,是价格扭曲,是资源错配,要哀叹的是缺乏真正市场化的资本市场,来承担并购重组的责任。不管国企民企,低效企业应该坚决被淘汰出局,如此产能过剩的形势才有扭转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