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20091102)
退下来才能说真话
运动员一旦成名,就能登堂入室,成为官场新贵,已是中国特色的约定俗成,但像袁伟民那样能成为正部级官员者,迄今还只有一个。
官场和竞赛场的游戏规则接近,但前者的博弈更有鲜为人知或不言而喻的惨烈,不少进入官场的体育健儿,表现并不如意,多数人的心境,只能用压抑或郁闷加以形容,袁伟民看来也不例外。
但他没有选择沉默,一本《袁伟民与体坛风云》,被注解为“让历史尽可能接近真实”的书,登时掀起了滔天巨浪。
袁伟民想留下“他在位体育总局局长5年中中国体育的真实历史,和做人、为官的思考”,他希望这本书讲真话,不讲假话。相信也知道这本书一旦出版,势必会引起体坛持续不断的政治风暴。
对于中国体坛的重重黑幕,我们知道的实在太少。
杨锦麟(凤凰卫视)
还体育一个纯净
体育作为“和平时期的战争”,一直被赋予更高层面的意义。中国的体育看似强大,但却存在着诸多隐疾,金牌数并不能说明一个国家的真正体育实力。中国体育界的“唯金牌论”、“唯成绩论”,实际上也一直与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理论相背离。
联想到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全运会,“内定”、“假球”频出的局面,让我们不得不感叹,中国体育发展已偏离轨道,朝着功利的方向飞速疾驰。
不过,就连在体育总局任职数十年的袁伟民,尚且心有余而力不足,普罗大众又如何去改变这样的畸形取向?
中国体育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价值,需要全民参与,需要像袁伟民这样的领导者来真正贯彻全民体育,因为体育应是全民的体育,而不是运动员的体育。
夏至后天(武汉)
因为共呼吸,所以同命运
“你现在看到天上繁星闪烁,很可能只是几十亿年前某颗超新星爆炸留下的遗迹而已。”——这是我看了贵刊上一期专题《城市围剿垃圾》之后,想到的某不知名电视剧的台词。
超新星从固态变成了气态和尘埃,发射出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星系。这表达了一种科学规律——任何变化都不能消除物质,只是改变了物质的原有形态或结构,其总质量保持不定,这就是自然界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所以如果有人告诉我:建垃圾焚烧厂不仅能够减少垃圾,还能够发电。我觉得这跟期望发明永动机一样愚蠢。
问题是,真的有人这样做了。看得见的塑料瓶、食物残渣等被推入焚化炉中,固态成了气态和灰渣,烧出了二恶英,从烟囱飘逸到城市上空。
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我们还在呼吸,这种排放到空气中的不能降解的剧毒,就由我们来共同分担,不同只是数量的多少。
对于这样不算靠谱的事情,我的做法是,抬头仰望星空,那些星星告诉我的关于质量守恒的定律,我也会告诉每一个人。至于推动这件事情的人,他们或者不知道这个定律,或者是有别的原因。
廖洁(广州)
记者眼
企业家就是皇帝
采访郭敬明,这个80后偶像派作家,有自己的文化传播公司的文坛富豪,冷不丁冒出一句,“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帝国,领头人就是皇帝。”心里被触动了一下:他说的是实话。做财经记者几年,接触到不少业界大腕,但似乎都是包在盒子里的巧克力,没有人如此开诚布公。
一次在长沙采访中国第一个拥有飞机驾照的企业家张跃。在做企业前,他是个画家,据说能将《蒙娜丽莎》临摹到以假乱真的程度。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管理企业时,却是个专制者。
他在公司定下的管理条例超过一万条,包括员工每天必须刷两次牙、公司内部男女不准谈恋爱、员工离婚必须经过公司同意、销售员没有让客户讨价还价的权利……还有,赌博金额不能超过5元。
稿子刊出后,他们公司公关部的一个女孩不停地和我交涉,认为稿子太“负面”,还说,如果不答应,就诉诸法律程序。在当时看来,可能是“帝国”这样的字眼,太扎眼,大部分企业家都不喜欢的缘故,但它又是事实。
还有一次是采访海航董事长陈峰。在海航集团的管理中,盛行等级森严的管理文化。海航的干部序列是从M1到M10排列,M是manager(经理)的缩写,后缀的一个数字表明“等级”。陈峰是M12。只要成为M,哪怕是M1,所有的员工一般都以其名字敬称为“XX总”。
这样的企业文化,使得陈峰在海航的地位非比寻常。有传言描述:在公司里,如果陈峰走进一部电梯,其他人就会自动退出来,这是不成文的规矩。
因此,郭敬明这个投身商海几年的小商人,关于企业管理的感悟还是蛮贴切的。
试想几年后,如果郭敬明构筑的商业帝国版图越来越大,他还会如此坦诚吗,也许,他也会用一张绚烂无比的纸,把巧克力包起来,盒子里的巧克力的味道,无从得知。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薛芳
龙应台在北京
龙应台3年多来第一次和北京读者见面,自然要去。好奇她会讲什么,更好奇她和北京读者的互动会发酵出什么气氛。
龙应台说,来一次北京很不容易,这不是指物质距离上的跨越,而是指抽象意义上来北京不容易,尤其是读者见面,所以尽管提问。
第3个问题就问到《大江大海》。她说,这是一本和平之书,我在写的时候最不愿意做的事情,就是谴责或者控诉,或者是处理谁正义谁不正义。如果台湾有一本《大江大海》的话,大陆可以有100本、1000本。只有台湾人都读,才能够深刻地了解大陆人的情感,这才是真正和平的基础。“我相信大陆这边做决策的人,只要读了这本书,他一定会说赶快出版的。”
互动的问题非常广。一个男孩问她:“如果有一天,您的儿子走到你的面前说:妈妈,我是同性恋,您会怎样回应?”另一个女大学生问,“您有没有一个精神家园,无论虚拟或现实的,如果有,它在哪里?”也有小纸条悄悄地传上来:你的气色真好,请问你化妆吗?57岁的龙应台笑着说,“这个问题不回答。”
最动人处在朗诵。她请了4位年轻人上台来朗诵《目送》中的一篇,然后她自己开始朗诵《山路》,文章结尾是蔡琴的歌,她问大家能不能“唱四句”,全场轻轻地合唱完《恰似你的温柔》:“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她有点惊讶。我也有一点:没想到合唱是这样好听。
当然要提及的,是她最后对大陆年轻人的期待:“对于大陆的年轻人,我们这一代的人都很有期待……挑战自己,心中原来有的所有的价值都是可以被挑战的,那才是真正的年轻的中国人。”
南方人物周刊记者 杨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