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建立器官调配机制

“起步较晚、治疗不规范、发展不平衡、一哄而起。”有专家这样概括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供体资源的严重缺乏,引发了器官买卖的暗箱操作,有人为高额利润铤而走险,大医院附近器官买卖广告随处可见。
  专家建议,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在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大城市都建立一个统一的器官移植中心,按照申请先后、病情轻重、距离远近以及“国内优先”等原则,保证器官受植者机会平等

  人体器官短缺是世界性的难题,依照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各个国家一般优先考虑本国的患者,对于外籍人员到境内接受器官移植手术都有一些限制条件。比如美国,如果以移植器官为目的赴美,通常会被拒之门外。
  “卫生部的通知要求和国际惯例是一致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首先满足国人的需求。”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说,“器官移植涉及人权、伦理和技术方面的问题,卫生部出台这样的条例和通知是基于三个方面的目的:一是希望能与国际接轨,二是为了规范管理,三是为了优先满足国内的需求。”
  专家称,一些国家就明确规定,对外国人移植器官不超过百分之五。“器官是中国人捐献的,首先就应该优先照顾国人,这是个医疗公平问题。卫生部对于器官移植不是绝对的禁止,而是要经过审批。”中华器官移植学会一位主任委员解释。
  “我们没有做广告,国外的病人都是自己过来的,因为当时没有相关法规。”武汉同济医院陈忠华教授说。在一段时间里,财务紧张的中国医院对收费昂贵的器官移植业务趋之若鹜,尤其是财大气粗的外国人。 
  对于中国绝大多数医院来说,国外器官移植的市场,显然是一块利益巨大的蛋糕。“起步较晚、治疗不规范、发展不平衡、一哄而起。”有专家这样概括中国器官移植的现状。供体资源的严重缺乏,引发了器官买卖的暗箱操作,有人为高额利润铤而走险,大医院附近器官买卖广告随处可见。
  现状是,一些医院没有申请准入或没通过评估也在做移植手术;有的医院的评估期限已过,没有重新申请仍在继续开展此类手术;有的获得肾移植手术评估的医院同时在做肝移植手术。
  “个别医院在网上做广告,被国际卫生组织下载下来,作为批评中国的证据。”陈忠华教授说。
  开展器官移植还能给医院带来社会效益和学术影响,特别是三甲医院的评比之中,“能够开展5例以上器官移植手术”被当成了一项硬性评估指标。
  中国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一次会议上承认,“中国开展器官移植的医疗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出现无序竞争的局面,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国家的形象和声誉,也危害病人健康,必须尽早改善。”
  中国的总体疗效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器官移植管理混乱、不规范问题在国际上引起了非议。不具备资质就不能做器官的移植。今年5月1日实施的《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中,明确规定了必须是三级甲等医院才有这个资格开展器官移植。
  “这些年来国内器官移植发展得很快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何晓顺主任说,从2006年统计的数字来看,全国肝移植大约3000例,肾移植大约是5000例,全国的移植规模大概就是这个数字,从数量、规模上来说,中国已成为第二大器官移植大国。
  不可否认,中国的器官移植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中国器官移植领域多少还有些“缺规少矩”,中国没有建立器官移植病人的管理资料库,而只是在小范围内做调配。
  国外有比较完善和透明的器官分配体系。欧美国家有一个专门的、政府指定的机构或者委员会,负责人体器官捐献登记与调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器官分配的公平、公正、公开。
  中国目前还没有类似机构和网络体系,器官分配公平性也存在问题。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患者可以得到器官移植治疗,而且在一次器官移植失败后,还可以继续获得二次器官移植,而不具备支付能力却又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往往一次器官移植的机会也不能得到。
  专家建议,中国应借鉴国外经验,每一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或大城市都应建立一个统一的器官移植中心,按照申请先后、病情轻重、距离远近以及“国内优先”等原则,保证器官受植者机会平等。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借鉴国外的实践经验,确定了人体器官移植预约者名单制度和按照公平、公正、公开原则确定申请人体器官移植手术患者的排序制度。
  今年9月,卫生部将讨论推进在全国建立器官调配机制,推进脑死亡的标准,不断与国际接轨。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