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音响发烧族
在革命扫帚尚未触及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了许多地下俱乐部。人们不知从什么地方翻出旧唱片,邀集三五同好,扎在黑屋子里听起来。这些唱片大大小小,五花八门...
责任编辑:马莉
上世纪七十年代是物质匮乏的时代,但精神之匮乏,尤胜于物质之匮乏。旧唱片抄的抄,砸的砸,古典音乐近乎绝迹。在革命扫帚尚未触及的角落里,突然出现了许多地下俱乐部。人们不知从什么地方翻出旧唱片,邀集三五同好,扎在黑屋子里听起来。这些唱片大大小小,五花八门,三十年代的日本唱片,四十年代的美国唱片,五十年代的苏联唱片……
所谓音响发烧,是一种对于完美(音质的完美)的执拗追求。这种追求,是否像夸父逐日一样,带有一种超脱实际的狂悖,我们下文再另行讨论。但即使如此,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情,因为有多少惠及后人的功业,都是他人眼中执拗狂悖的人一试再试,终于成功的。所谓发烧也者,无非是在一些可能条件下,对于极限的追求。这种追求,常常是在被俗事的潮水淹没之余,从内心深处浮起的一种奇妙冲动,属于人性中隐藏的神秘动机。这其间的来龙去脉,够心理学家琢磨一阵子的,我们且撇开不谈。
音响发烧,因为众多人士的参与,成了一个集体性的梦幻,一个蓬蓬勃勃的事业。由于一度厕身其间,更准确地说来是曾附骥尾,听说过一些有关的事情。据说有的人为了买名牌喇叭不惜一掷千金。但这样的喇叭买到之后,它只是一个坯子,还要加以适当信号,令其高负荷振动两个星期,才能使其由生到熟,成为一件合用的东西。至于这样一来,是否吵得家宅不宁,邻里侧目,则是另一件事情。但既有所得,便有所失,此事古难全,权当是为发烧大业付出的代价吧。还听说半导体电路性能虽佳,但在行家耳朵里,总赶不上电子管放大器音质优异。所以要是真讲究的话,尽管笨重耗电,末级放大还是要采用大型电子管,即所谓“胆”。此外放大器功率越大越佳。虽然如果不想把屋顶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