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辈的战场
作者描述的故事,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特的;都是倾尽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的执著发掘出来的。字里行间,你不但嗅得到当年战场上的硝烟,更能感受到战死者与幸存者的呼号与喘息,这是一部饱含人性的历史。
责任编辑:刘小磊
《父亲的战场》是一本讲述滇西抗战史的著作。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不仅广涉各种文字资料,而且不辞劳苦脚踏实地考察滇西抗日战场,寻访每一个可能找到的老兵,搜集他们当年为那场伟大的卫国战争浴血奋战的往事。
笔端常带感情
这本书不是那种我们见得多了的冷漠说教,作者描述的故事,每一个都是活生生的、独特的;都是倾尽作者和他的朋友们的执著发掘出来的。字里行间,你不但嗅得到当年战场上的硝烟,更能感受到战死者与幸存者的呼号与喘息,这是一部饱含人性的历史。
它并不掩饰作者的感情。例如开篇的《寻找少校梅瑞姆》一文,作者和他的朋友们从查找文字、图片依据到现场考察,直至寻得牺牲者的后人,在各种传说与疑窦中找到真相。对那些在最困难的时刻和我们共同战斗、牺牲的外国盟友,我们应该有感激之情!这是任何一个文明的、有良知的民族的道德底线,也是一个文明人的人性底线。我认为:无论历史带给我们的是愉悦还是苦痛,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这是人性的历史观。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父亲的战场》用一系列独立成章的对抗战人物、事件的探究,展示了一种“坦荡荡”的解读历史的态度,贯穿始终,窃以为,这正是这本书最可宝贵之处。
我一贯认为,我们这一代人的父辈,实实在在是有史以来最坎坷的一代人。他们生于内乱之世,长于史无前例的战乱之中,及至战乱平复,则处于无休止的运动里,及至改革开放过上人的日子,他们却时日无多了。想起来都令人心酸。母亲亡故前不久与我闲聊,一贯对党忠心耿耿的她,竟然冒出一句:“日本鬼子打进来还可以逃难,运动来了往哪里逃?”她生于满洲里,那时叫做芦滨县,尚在牙牙学语便开始逃难,大舅告诉我,是鬼子用刺刀押送他们出东北的。然后颠沛流离,行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直逃至贵州都匀。他们始终没有参加战斗,只是出于人的生存本能而逃难。父亲是武汉会战时逃离河南乡下的初中生,一直逃亡于战场降临之前,然后进入铁路修建队伍,从湘桂线到南防线,参与了广西及周边所有铁路的建设。但同样没上过战场。惟一使父亲得意的,只是在昆仑关战役时参加过铁路支前队,算是与抗日战场沾上点边。
三等科员熊文定
本书描述的主要是滇西战场,有血有肉的人物从将军到士兵,到战火中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