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该为水价上涨负责?
卖掉水厂甩包袱,并以上涨水价来满足投资者的逐利冲动。这涉及的问题,其实是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之后,公共财政如何投入?政府如何继续履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
责任编辑:傅剑锋 实习生 熊凯 殷卫兰
全国各地此起彼伏的水价上涨,引来多方争议与声讨。一般来说在垄断领域引入市场竞争,往往能为消费者带来更低廉的价格和更好的服务,而中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却陷入“越市场化,价越涨”的怪圈。
在有关专家看来,一些政府部门在改革中放弃公共投入之责,卖掉水厂甩包袱,并以上涨水价来满足投资者的逐利冲动。这涉及的问题,其实是政府在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之后,公共财政如何投入?政府如何继续履行公共产品提供者的责任?
和许多“中国特色”的改革一样,中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一路疾行之后,到了需要正本清源的时刻。
杨箕村是广州五羊新城附近的典型城中村。郑女士在里面住了多年,靠在外面摆摊卖衣服为生,每天早出晚归。最近她多了件事,教她从大学回家过暑假的儿子节约用水。
郑女士发现,她儿子在学校里“公共用水没人管,大手大脚惯了”,回到家水龙头一开便开到最大。这样的坏习惯都要郑女士费力去纠正。她有些担心,这个月家中用水要翻几番,“得过8吨了”。
在这个闷热的城中村,报纸上关于水价上涨的争议,搅动着居民们的神经。郑女士平常用水很节约——淘米水留着洗菜,洗菜水用来拖地,拖地水用来冲厕所。每天出门,都要将水龙头关好才走。
无论如何节约,他们可能面临水价上涨的局面。根据各种公开报道,中国的水价“长期低迷”,因为“水资源日益紧缺”或者为了要推动“节约用水”,水价上涨是“大势所趋”。
长期以来,水、电、燃气被城市居民们视为市政公用事业。当“成本”、“涨价”等字眼轮番在报纸上出现的时候,令人恍然觉得这些公用事业,这些居民每日不能缺的需求,越来越像市场上可以随意涨跌的商品。
这一变化,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公用事业改革。新世纪里,这一改革以特许经营的方式大大提速,许多城市市政设施的所有权和经营权,被外资和内资企业购买或者持股。
改革的方向似曾相识——很少人能真正理解“特许经营”的含义,但对于公共事业的“市场化”真实逻辑和后果,却并不陌生。这些年来政府出让土地,房地产市场火爆,房价节节高。前些年,教育、医疗“市场化”、“产业化”,又导致各项收费飞涨,百姓苦不堪言。
居民们对于水价的上涨隐含着复杂的担忧:水价上涨推升了公众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他们担心在不久的将来,包括水在内的各类生活必需品和商品的价格,会持续上涨,从而使他们手中的货币迅速贬值。
于是在这一轮水价的讨论中,涨与不涨的理由被反复拷问,外资控制中国大城市水务市场的质疑也被提起。而真正的问题是,为何政府财政收入连年增长,市政公用事业涨价的后果却必须由居民承担?公用事业改革之后,政府公共财政的职能如何体现?
水价成本真相
坊间关于水价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老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