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夺宝 我为石狂

一种外表粗陋的石英岩残留物,何以被冠为“七彩玛瑙”的宝石?一起“青山藏宝”的传闻,何以引发千人毁山挖宝的狂潮?当谣言被击穿,当暴富的期望化为泡影,一座座为之疯狂的村落,又何以自处?

责任编辑:朱红军 实习生 赵一海

编者按:一种外表粗陋的石英岩残留物,何以被冠为“七彩玛瑙”的宝石?一起“青山藏宝”的传闻,何以引发千人毁山挖宝的狂潮?当谣言被击穿,当暴富的期望化为泡影,一座座为之疯狂的村落,又何以自处?看似荒诞的故事背后并不荒诞,甚至令人悲凉,值得深思。

时隔5个月,松阳石商包礼辉仍说不清为什么会注意那块其貌不扬的石头——它静静地躺在山坡一角,通体裹着灰色的外壳,像个造型拙劣的橄榄。

拾起把玩的时候,包礼辉摸到石体一处缺口,迎着阳光能看到淡雅而富质感的反光。十多年来,他一直以找石和卖石为生,熟悉脚下的一山一水,但这种奇异的光却从未见过。一种莫名的神秘感让他唤来一同捡石的弟弟包礼军,两人琢磨后断定:“里面有东西。”

他们决定打开它。回到2公里外自家阴暗的小作坊,“橄榄石”在高速锯盘下像西瓜般被剖成两半。抹去砂浆,他们看到一幅图像:切面通透像果冻,七彩色带缠绕其中,像水草,像血丝,又像烟云。

喜悦在短暂的沉默后爆发,兄弟二人坚信——他们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奇珍异石。

“七彩玛瑙”石做成的饰物,正是这样特殊的图案迷惑了村民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传言被证伪后,陈东元的“玛瑙王”闲置在家中,无人问津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项桥下村 图/南方周末记者 叶伟民

老人、小孩、妇女纷纷加入挖宝大军,项桥下村的后山上热火朝天  图/周大彬

放下锄头的农民们在月光下,琢磨着手中的宝石,期待一石暴富 图/张军

“龙脉”的秘密

“村里老人说这里曾是个火山口,熄灭后便留下数条龙脉。里面尽是千奇百怪的石头。”

切开“奇石”的当天下午,包家兄弟马上折返原地继续寻找。对职业寻石人来说,发现新石种并率先介入,意味着可能开启一项潜力无限的生意。

他们自身就是例证。2002年,由于大量基建工程取砂,松阳松荫溪意外发现黄蜡石(一种名贵观赏石),包家兄弟率先囤积倒卖,逐渐拥有了宝石加工厂、成品门面和销售网络,成为业内闻名的石商。

惊喜很快被职业理性压制。包家兄弟仔细分析了这种石头,发现除了色彩斑斓,图案奇特外,其硬度、光洁度和通透感都很好,适合加工为饰物。“关键是,这种石头在松阳周边未曾发现过,肯定是珍稀石种。”

为确保独享第一杯羹,包家兄弟一方面相约保守秘密,一方面通过撒网式搜索确定分布范围。一周后,两人将能找到石头的地点在地图上标出来,意外发现这些坐标连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长约4公里的直线。

“村里老人说这里曾是个火山口,熄灭后便留下数条龙脉。”包礼辉说,“里面尽是千奇百怪的石头。”

这样的传闻在当地并不算陌生。前些年,10公里外一个叫古市的地方就流传过“红玉石带”的段子,一支施工队掘地7米,意外发现一条笔直延伸数公里的“石龙”,均是价格高昂的“红玉髓”。后来数百人争先上山挖宝,富了周边好几个村。

现在,种种看似契合的迹象让兄弟俩对龙脉的传说深信不疑。他们决定沿龙脉而行,自居住地西河村出发,往丁山头、西坌、项桥下等村庄行进,寻找失落的宝藏。

3月初,丁山头村25岁农民杨俊注意到村后的山上多了两个陌生的身影,他们背着编织袋,像丢了东西似的缓慢游走,偶尔蹲下来用锤子敲击地面,偶尔又举着石头笑。杨俊的第一反应是——“傻子”。

此时的杨俊正和当地的八万名茶农一道,在为一年中最好的春茶光景奋战——在松阳这个财政收入常居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老黄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