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愤和忘恩负义
只有“好人”才能配得上捐助者的援助吗?只有达到一定道德水准的人才应该得到援助吗?
责任编辑:马莉
张长李短
只有“好人”才能配得上捐助者的援助吗?只有达到一定道德水准的人才应该得到援助吗?实际上,援助“坏人”,或者不论其道德水准如何,并不简单地是一个不求回报的问题,而是施与者的品质和深度的问题。如果受捐者在道德上有所缺陷,那么恰恰是,尤其应该是,捐助者援助和关怀的对象
想起几年前的一位歌手,缩衣节食,十年来捐助贵州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和青年,支出三百万元,并欠下十几万元的债务。后来这位歌手被诊断得了癌症,住进医院,其间仍念念不忘自己的捐助工作。这的确是难得的善人善事,怎么宣传和广而告之也不为过。但在报道和议论这件事的过程中,我听到了一种“义愤”的声音,针对某些接受过捐助的人,说他们如何地“冷漠”,要求在报道中删去自己的名字,或者知道恩人病重仍拖延不去探望,或者在歌手生病期间仍无度索要金钱财物。在接受捐助的人中这自然是个别现象、个别人的所行所为,但招致的谴责则异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网络编辑:莫希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