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表达的不是一个完美的德国”——专访歌德学院中国院长阿克曼

你如果只宣传‘我们不是希特勒的德国,我们是歌德的德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只能通过实际行动,同时用全面的表达,把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受到的折磨和思考,都很坦率地给别人看,别人才会信任你。

责任编辑:邓科 郭力

“你如果只宣传‘我们不是希特勒的德国,我们是歌德的德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你只能通过实际行动,同时用全面的表达,把德国社会内部的矛盾,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受到的折磨和思考,都很坦率地给别人看,别人才会信任你。”

米歇尔·康·阿克曼是1975年就来到北京大学的洋“工农兵学员”。他前后在中国生活十余年,翻译中国文学作品,娶中国太太,参与歌德学院北京分院的筹建,一直做到歌德学院中国总院院长。如今,他担任起了“德中同行”活动的项目总监,努力向中国人推广德国。

在他的眼中,“德中同行”是一场怎样的国家公关?它将带来怎样的德国国家形象?在他的经验里,国家形象推广又应当如何进行?在“德中同行”沈阳站开幕前夕,阿克曼用流利的中文接受了本报专访。

“我们故意用一种非常谦虚的东西”

南方周末:“德中同行”跟其他的文化年活动有什么不一样?

阿克曼:开始策划这个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无论中国人还是德国人,对这类活动都不是特别有兴趣。看腻了,类似活动太多。好像每一个国家都在讲,我们最有创造力,我们最先进,我们最性感,我们最漂亮,等等等等。大家对这种宣传都麻木了,没有多大意思。

加上德国的形象原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网络编辑:瓦特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