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为何值得一读?

儒家再阐释把中、正两个等级概念道德化,将其意蕴变为适度、合宜。

责任编辑:陈斌

对于现代人来说,《周易》到底是本什么书?

首先,认为莱布尼兹根据周易八卦发现的二进制,甚至因为周易才有计算机的自嗨说法,当成笑料就行;其次,认为周易仅是记录了先民对世界的简单认知,这个观点虽然没错,但还不够全面,在此之外《周易》还呈现了上古中国人的思维模式。

相比于《周易》里的那些知识,这种思维模式才是真正越过了千年,到今日仍有一定影响,令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与印度、欧洲都迥然不同。

周人的《周易》与儒家的《周易》

因为诸子百家都或多或少受《周易》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认知《周易》的思维模式,来探寻从西周到战国,周人的王官之学是怎样演化成诸子百家的。

《周易》一书,分为周人原始的卦辞、爻辞,和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对卦辞、爻辞的理解即所谓“十翼”,包含《系辞》《彖》《象》等。这两套系统其实很不同。

周人的卦爻系统,实际上是周朝的政治神学建构,这个建构过程按后人的注解,其实一直延续到了周宣王的时代,绝非文王、周公时代的原貌。

周人确实有把本部落的一些史事写入卦爻之中,但是有意含糊其辞而且也只是卦爻内容的一部分,绝不是什么“周文王的秘密日记”,更没有蕴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商周时代是政教合一的体制,周天子的身份是国君兼职巫师。周人的这套系统,代表的是周天子对宇宙的表述。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儒家兴起,虽然孔子自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典籍也确实是取自周朝王官学的内容,但实际上孔子作为殷商后代,亲近东夷,身上是有多重文化底色的,对于上古典籍他是兼采三代,可能因为周朝制度最复杂,采自周朝的多些,但无论采自什么时代,都经过了他的筛选。

孔子自称“述而不作”,就算他真的按自己所说,“述”哪些内容也是有筛选的,实际上也就用孔子本人的世界观修改了周礼的意蕴,具体操作方式是以“仁”的原则来筛选上古的“礼”,无论商周甚或是石器时代,符合的收录,不符合的不收录。

“仁”作为原则的提出,既与东夷较简单、质朴的社会风俗有关,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立即登录

校对:胡晓

欢迎分享、点赞与留言。本作品的版权为南方周末或相关著作权人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即为侵权。

{{ isview_popup.firstLine }}{{ isview_popup.highlight }}

{{ isview_popup.secondLine }}

{{ isview_popup.buttonTex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