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临时文旅副局长建了一座临时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的书目是怎么定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有些图书馆人比较少,政府为什么要投入那么多资金和人力?”……在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中,杨素秋建了一座公共图书馆,找到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本文首发于南方人物周刊)
责任编辑:周建平
从2012年起,杨素秋每年都能看到陕西省选派博士赴基层一线服务锻炼的通知。2020年,她终于提交了报名表。当年9月,杨素秋成为第七批博士服务团的成员——在西安市碑林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挂职,任副局长。
挂职是想接触社会。杨素秋是陕西科技大学的一位老师,教文学和美学课程。在校园待得太久,她开始想自己能不能走出去,“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她对官场的想象大多来自于小说和电视剧,真正近身才体会到其中的繁琐和迂回,“去酒店检查老鼠药放在什么地方,逐个饭店检查普通筷子与公筷有没有区分开。”初入官场头一个月,“被重视”的轻微快乐与“被忽视”的细微失落她都饱尝过。
挂职之初,杨素秋接到一项任务:帮碑林区建一座图书馆。这既符合“十三五”时期全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她身为读书人一直想做的事。
几年前,碑林区政府本来要开发一座大型文化综合体,图书馆将占据其中一层,但碍于那里掘出了历史遗迹,只好停工。
为了如期完成任务,临时图书馆选址在地下,三千平方米。杨素秋与馆长小宁要在六个月的时间内装修完毕,为图书馆配齐图书,而她们只有180万元的装修经费和100万元的购书经费。
“这对一个图书馆来说太少了,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真是一笔巨款。”她在2024年1月出版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一书中吐露自己能为一整座图书馆挑书的兴奋,“我一直在想象这个图书馆。它是水和土,需要我的手先把它们和成一团陶泥,拉伸,揉搓,捏出形状,雕刻花纹。”
但时间紧迫,经费有限,她的畅想很快跌入一连串现实中——与馆配书商的拉锯、惊心动魄的“书目保卫战”、向50位朋友发出的50份书单征集。
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就这么拉开序幕。
官场里不懂世故的人
2020年秋天,距离图书馆规定完工的日子还剩四个月的时候,杨素秋第一次踏入图书馆。
空旷的地下
登录后获取更多权限
校对:赵立宇